风雨晦时夜,鸡鸣有常声。
霜雪枯万干,松柏有常青。
内守初已定,外变终难更。
若人束世利,浮沈无定情。俯仰效?槔,低昂甚权衡。
反出木鸟下,徒为万物灵。
风雨晦时夜,鸡鸣有常声。
霜雪枯万干,松柏有常青。
内守初已定,外变终难更。
若人束世利,浮沈无定情。俯仰效?槔,低昂甚权衡。
反出木鸟下,徒为万物灵。
这首诗以风雨、霜雪、松柏等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对比内守与外变,揭示了人性中坚守与适应的双重特性。诗人借物喻人,表达了对世间浮沉、功利追求的反思。
首句“风雨晦时夜”,描绘了夜晚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景象,暗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困难时刻。次句“鸡鸣有常声”,在风雨之夜中,鸡鸣声依旧规律地响起,象征着即使在艰难时刻,也有不变的规律和希望的存在。
接着,“霜雪枯万干,松柏有常青”两句,通过对比霜雪摧残下的枯萎树木与松柏的常青,强调了内在品质的重要性。松柏不畏严寒,保持生机,象征着内心坚定、不屈的精神。
“内守初已定,外变终难更”点明了内心的坚守是不变的,而外界的变化难以改变这一核心。这反映了作者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和精神世界的重视。
“若人束世利,浮沈无定情”则批评了那些被世俗利益所束缚的人,他们的感情和行为随外界环境波动,缺乏稳定性和深度。
“俯仰效?槔,低昂甚权衡”进一步描述了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如同秤锤一样,根据外界的需要或压力上下起伏,体现了对社会适应性的思考。
“反出木鸟下,徒为万物灵”最后两句,以木鸟(可能指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为喻,指出尽管人类自认为是万物之灵,但往往在面对自然法则和内在精神追求时显得渺小和无力。这表达了对人类自我认知的谦逊态度,以及对内在精神世界价值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个体精神独立与社会适应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长壕无事不耐静,若非织绡便磨镜。
竹君不作五斗谋,风前折腰也如磬。
先生节里城上嬉,朝游暮游不肯归。
晴空大声斗作恶,万鸦退飞一鸦落。
乃是黑风江北来,更将黑云头上堆。
翻手为晴覆手雨,自晴自雨何须怒。
先生不妨且觅句,挽之不来推不去。
坐看梅花一万枝,化成粉蝶作团飞。
纷纷掠面收不得,稍稍积砌吹还稀。
落尽梅花天不管,晚来许寒朝许暖。
一年待春春不回,一年探梅梅不开。
春回今才几许日,梅开如何顿萧瑟。
少壮几时奈老何,落花未抵春愁多。
才公南华别,不见八年许。
瓣香宗混融,只眼半唐举。
聊将笋蕨觜,戏作冠剑语。
天还在壶中,云却归何处。
东吴南垂楚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
百滩千嶂自一川,清空不是人间世。
玉山先生携老禅,把茅结庵开小轩。
身前身后来醉眠,一醉不醒三千年。
先生杖屦半宇宙,每到此轩去还又。
为怜雪立孤竹君,月骨风筋如许瘦。
向来种笋今排天,先生手痕故依然。
骑龙帝旁为飞仙,玉棺寂寞空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