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蛰虽高卧,鸡鸣不废时。
炎凉徒自变,茂悦两相知。
已负栋梁质,肯为儿女姿。
那忧霜贸贸,未喜日迟迟。
难与夏虫语,永无秋实悲。
谁知此植物,亦解秉天彝。
龙蛰虽高卧,鸡鸣不废时。
炎凉徒自变,茂悦两相知。
已负栋梁质,肯为儿女姿。
那忧霜贸贸,未喜日迟迟。
难与夏虫语,永无秋实悲。
谁知此植物,亦解秉天彝。
此诗通过对比春夏之交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坚持自我品格、不随世事起伏而变的赞美。首句“龙蛰虽高卧”以龙蛰(即蟋蟀)之高卧喻示坚守本性;“鸡鸣不废时”则借鸡报晓强调守时节的重要。
接下来的两句,“炎凉徒自变,茂悦两相知”,通过对比自然界中物象的变化与不变,以及生命力的旺盛与衰退,揭示了诗人对于坚持真理、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改变初心的赞赏。
“已负栋梁质”表明诗人已经承担起维护正义的重任;“肯为儿女姿”则暗示诗人愿意为了保持纯洁和高尚的人格,甚至忍受世俗的误解与责难。
中间两句,“那忧霜贸贸,未喜日迟迟”,展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季节更替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和不安。这里的“霜”指的是秋天的寒冷,而“日迟迟”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难与夏虫语,永无秋实悲”,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自己与那些只知享乐、不知未来之忧的人无法沟通。这里的“夏虫”指的是只享受短暂夏日而不思远虑的小生灵,而“秋实”则象征着成果和收获。
最后两句,“谁知此植物,亦解秉天彝”,通过对一株坚韧不拔、能够承受自然考验的植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能理解并顺应自然法则、坚守自己使命的人或事物的赞美。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苏轼借景抒情,以植物之韧性比喻人的品格高尚,不随外界变迁,表达了对坚持真理和个人品质不渝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