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教千年运,春秋一亩宫。
明禋荐绿藻,遗响拂丝桐。
地远人多朴,中孚物自融。
乘桴非有托,兹意郁冲冲。
声教千年运,春秋一亩宫。
明禋荐绿藻,遗响拂丝桐。
地远人多朴,中孚物自融。
乘桴非有托,兹意郁冲冲。
这首诗描绘了在千年文明的背景下,以教育和文化为核心构建的和谐社会景象。"声教千年运",意味着通过教育和文化的传播,社会得以持续发展与进步。"春秋一亩宫",可能象征着在四季更替中,学舍如同一方净土,四季如春,寓意知识与智慧的永续传承。
"明禋荐绿藻,遗响拂丝桐",这两句描述了在学舍中进行的祭祀活动,用绿色的藻类作为祭品,其声音仿佛在轻拂丝桐琴弦,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这不仅体现了对知识与文化的尊重,也暗示了知识与道德的传承如同音乐一般,能够触动人心,带来深远的影响。
"地远人多朴,中孚物自融",指出即使在偏远之地,人们也能保持淳朴的品质,而信仰与信任则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融合。这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憧憬,即无论环境如何,只要人心向善,就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乘桴非有托,兹意郁冲冲",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乘桴"可能源自《论语》,比喻漂泊不定或寻求归宿的状态。"非有托"则表明诗人虽处于漂泊之中,但内心却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和深沉的情感。"兹意郁冲冲",形容诗人情感复杂,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又有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理想中的学舍与社会景象,展现了作者对于教育、文化、道德以及理想社会的深刻思考与向往。
我公吟妙句,思入碧云深。
雨过风生竹,天清月满林。
但求性情至,不论宋唐音。
谬许知己者,相其惬素心。
失学从年少,疏狂恋酒杯。
家贫轻作客,身拙独怜才。
未有惊人句,何因访草莱。
君如用幽意,莫使笑陈雷。
明月出天涯,清光常皎洁。
来照庭户间,令我心怡悦。
独念素心人,会少多离别。
离别不足忧,但忧鬓成雪。
君今惠然来,狂喜屐齿折。
美酒倾百壶,新诗吟满箧。
持诗发啸歌,清商惊月窟。
欢会既不多,归思毋切切。
正值分龙日,江干送汝行。
无言堪禁泪,少语倍含情。
事业穷而达,文章老更精。
吾身久衰朽,风雨盼成名。
有侄犹能教,无烦问课程。
午餐描字仿,卯饮听书声。
慈爱非疏节,陶镕可大成。
解元桥畔望,北榜报锣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