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不为世网萦,我为清冷亦假名。
不识丹台与赤城,此间寂寂无人声。
下视千里山川平,其间隐显自晦明。
稽康作乐知未精,庄周能宁何用撄。
有动不在弹与枰,至静何为论搀枪。
大饮不复论缸罂,一醉宁复更解酲。
当如美璞含其英,不如不琢鸣琤琤。
一去一来寄死生,宠辱外事何足惊。
高篇琅琅示我情,久已丧魄今载营。
呼奴拥彗扫柴荆,当有佳客来此行。
老去不为世网萦,我为清冷亦假名。
不识丹台与赤城,此间寂寂无人声。
下视千里山川平,其间隐显自晦明。
稽康作乐知未精,庄周能宁何用撄。
有动不在弹与枰,至静何为论搀枪。
大饮不复论缸罂,一醉宁复更解酲。
当如美璞含其英,不如不琢鸣琤琤。
一去一来寄死生,宠辱外事何足惊。
高篇琅琅示我情,久已丧魄今载营。
呼奴拥彗扫柴荆,当有佳客来此行。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沈辽所作,名为《走笔酬亨甫所示二篇次韵和之(其二)》。全诗以“老去”开篇,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诗人自述年岁渐长,不再被尘世的束缚所困扰,选择以“清冷”为名,追求内心的清净与独立。
接着,诗人通过“不识丹台与赤城,此间寂寂无人声”两句,描绘出一个远离尘嚣、幽静空灵的世界。他观察到山川的起伏,理解到自然界的隐显变化,认为真正的宁静与和谐并非外界事物所能带来,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对宇宙规律的理解。
“稽康作乐知未精,庄周能宁何用撄”引用了古代哲学家的观点,表达了对音乐与哲学思考的深刻见解,认为真正的艺术与智慧不应是外在形式的追求,而是内在精神的升华。随后,“有动不在弹与枰,至静何为论搀枪”进一步阐述了动静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内在精神状态的重要性。
“大饮不复论缸罂,一醉宁复更解酲”则通过饮酒的比喻,表达了对物质享受的淡然态度,认为真正的满足与解脱来自于内心的平静而非外在的物质追求。最后,“当如美璞含其英,不如不琢鸣琤琤”将人生比作未经雕琢的宝石,强调了保持本真、不被世俗打磨的重要性。
整首诗以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通过与友人的互动,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传递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人生无百年,谁问岭龟蛇。
容颜镜水换,老丑不可遮。
殷勤守此岁,来岁复如何。
南邻祭竈喧,北里驱傩哗。
须臾罢元为,但听楼鼓挝。
明朝四十过,暮景真易斜。
初心自慷慨,白首还蹉跎。
寄语少年子,虽强不足夸。
君不见大胡公,春秋一笔诛群雄,要与排鸿驱家争无功。
素王吾无间然矣,命世虽云无有尔。
至今可望不可前,海山云气蓝田烟。
后无终极前无始,定以一元而已矣。
又不见小胡公,沈潜探索要且亲,傅心嫡派非礽云。
善根生圣圣生神,此理即元元即人。
至今汲汲随甖瓶,涸者得濡狂者醒。
濂溪已远州还,此事往往归衡山。
大儿如祖洪涛翻,捎摋地怪麾天奸。
小儿如父勤鑽攀,深观博取为其难。
二公有蕴行未了,可惜光阴如过鸟。
二儿今日又霜毛,若要及人毋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