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县唐贝州,高唐亦博郡。
我读淮西碑,遥想建藩镇。
稂莠滋不除,恬嬉谁过问。
宪宗大振作,群臣始慑震。
致魏博贝襄,从志皆恭顺。
曰武不可究,少息辑威忿。
元济犯东都,万口如一论。
因抚而有之,无事休生衅。
帝曰有臣同,命师分道进。
度愬各努力,获丑兼执讯。
用是淮蔡平,鸿文勒碑峻。
譬臧获背主,操戈户庭近。
缚之不为功,纵之徒致吝。
益因知政颓,安得谓武奋。
恩县唐贝州,高唐亦博郡。
我读淮西碑,遥想建藩镇。
稂莠滋不除,恬嬉谁过问。
宪宗大振作,群臣始慑震。
致魏博贝襄,从志皆恭顺。
曰武不可究,少息辑威忿。
元济犯东都,万口如一论。
因抚而有之,无事休生衅。
帝曰有臣同,命师分道进。
度愬各努力,获丑兼执讯。
用是淮蔡平,鸿文勒碑峻。
譬臧获背主,操戈户庭近。
缚之不为功,纵之徒致吝。
益因知政颓,安得谓武奋。
此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读淮西碑》。诗中描绘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与感慨。开篇提到恩县、唐贝州等地名,引出对淮西碑的阅读与对建藩镇的遥想。接着,诗人通过“稂莠”与“宪宗大振作”的对比,表达了对乱世与治世的不同看法。
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藩镇势力在宪宗时期的收敛,以及魏博、贝、襄等地的臣服。他提出“武不可究”,主张以和平方式处理问题,避免无端生事。随后,诗人引用“元济犯东都,万口如一论”,强调民众对平定叛乱的支持,并指出在平定淮蔡后,应妥善处理,避免再次引发冲突。
最后,诗人以“臧获背主,操戈户庭近”为喻,警示君主不应轻易使用武力,否则可能自食其果。同时,他也反思了政治的衰败,提出如何在武力与和平之间找到平衡,避免过度的武力使用导致的后果。整首诗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对国家治理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