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径柴扉日日开,莺啼蝶舞共徘徊。
溪头垂钓石边石,树杪看山台上台。
市酒小童携月至,催诗微雨带云来。
一年三百六十日,一日须教醉一回。
竹径柴扉日日开,莺啼蝶舞共徘徊。
溪头垂钓石边石,树杪看山台上台。
市酒小童携月至,催诗微雨带云来。
一年三百六十日,一日须教醉一回。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春日乡村生活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仲春时节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首句“竹径柴扉日日开”描绘了通往乡村深处的小径,以及那扇每日都为迎接访客而开启的简朴木门,营造出一种温馨而亲切的氛围。
接着,“莺啼蝶舞共徘徊”一句,通过莺鸟的啼鸣和蝴蝶的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热闹与活力,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中生命的互动与和谐。
“溪头垂钓石边石,树杪看山台上台”则进一步展示了乡村生活的悠闲与宁静。垂钓者静静地坐在溪边,享受着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而站在高处远眺山景的人,则在欣赏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之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市酒小童携月至,催诗微雨带云来”两句,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另一面——市集的热闹与自然界的变幻。小童提着酒,月光洒落,增添了夜晚的浪漫气息;而微雨与云朵的出现,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诗意与神秘感。
最后,“一年三百六十日,一日须教醉一回”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在一年中的每一天,都应该尽情享受生活,哪怕是通过饮酒这样的简单方式,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乐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明末乡村生活的宁静、和谐与诗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清逼池亭,润侵山阁,雪气凝聚。
未有蝉前,已无蝶后,花事随逝水。
西园支径,今朝重到,半碍醉筇吟袂。
除非是、莺身瘦小,暗中引雏穿去。
梅檐溜滴,风来吹断,放得斜阳一缕。
玉子敲枰,香绡落翦,声度深几许。
层层离恨,凄迷如此,点破谩烦轻絮。
应难认、争春旧馆,倚红杏处。
宛转怜香,徘徊顾影,临芳更倚苔身。
多谢残英,飞来远远随人。
回头却望晴檐下,等几番、小摘微薰。
到而今、独袅鞭梢,笑不成春。
愁吟未了烟林晓,有垂杨夹路,也为轻嚬。
今夜山窗,还□□绕梨云。
行囊不是吴笺少,问倩谁、去写花真。
待归时,叶底红肥,细雨如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