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居上古亦乌窠,莫讶禅师庵是柯。
八十老人行不得,钱塘太守道如何。
山僧于此忘夷险,玉匠无端费琢磨。
随意常言具真谛,底须三藏演波罗。
巢居上古亦乌窠,莫讶禅师庵是柯。
八十老人行不得,钱塘太守道如何。
山僧于此忘夷险,玉匠无端费琢磨。
随意常言具真谛,底须三藏演波罗。
这首诗描绘了对一幅名为“和阗玉乌窠禅师图”的艺术作品的深刻感悟。诗中以“巢居上古亦乌窠”开篇,巧妙地将古代巢居的生活方式与禅师的栖息之地相联系,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意境。接着,“莫讶禅师庵是柯”,诗人提醒读者不应惊讶于禅师所居之处的平凡,而是要深入理解其内在的精神世界。
“八十老人行不得,钱塘太守道如何”两句,通过对比八十老者的行动不便与钱塘太守的治理之道,暗示了不同身份、年龄的人在面对生活时的不同境遇和思考。这里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以及对不同角色在社会中所扮演作用的反思。
“山僧于此忘夷险,玉匠无端费琢磨”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山僧在修行中忘却了外界的危险与艰难,而玉匠却因雕琢玉石而耗费心力。这一对比强调了精神修行与物质追求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中所体现的价值观。
最后,“随意常言具真谛,底须三藏演波罗”表达了诗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和理解。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话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无需复杂的教义或理论来解释。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朴素真理的崇尚,以及对深奥哲学的另一种解读方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幅艺术作品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修行以及真理的深刻思考,语言含蓄而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池馆幽窗日日开,浮云西望独徘徊。
似闻卧疾沧江上,不见寻春北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