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家有明镜,百鍊方能成。
宝匣玉为台,持以奉良人。
自恃妾貌妍,懒拂镜上尘。
妾貌未及衰,妾镜先已昏。
貌衰不再少,镜昏能再明。
为君一磨拭,烱烱光如新。
徒能照妾貌,安能照妾心。
妾家有明镜,百鍊方能成。
宝匣玉为台,持以奉良人。
自恃妾貌妍,懒拂镜上尘。
妾貌未及衰,妾镜先已昏。
貌衰不再少,镜昏能再明。
为君一磨拭,烱烱光如新。
徒能照妾貌,安能照妾心。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对镜子与自身美貌的依恋和感慨。诗中“妾家有明镜,百鍊方能成”两句表达了镜子的珍贵和制作过程的复杂精细。随后“宝匣玉为台,持以奉良人”则是对这面镜子及其摆放所在匣台的描写,显示出主人对其珍视。
然而,诗人并非仅仅在赞美镜子的光泽和制作工艺,而是在通过镜子这一物品来反映自身的美貌与内心世界。接下来的“自恃妾貌妍,懒拂镜上尘”表达了女子对自己容颜的自信,以及因自信而懒惰去清洁镜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妾貌未及衰,妾镜先已昏”一句则透露出一种悲凉,美貌终将会衰败,而镜子却可能因为磨损而失去了光泽。接着“貌衰不再少,镜昏能再明”两句则是对比,人之所以愁,是因为美貌难以复返;而镜子的光泽则可以通过打磨恢复。
最后,“为君一磨拭,烱烱光如新”表达了女子为了某个特定的人(可能是爱人或所仰慕的人物)愿意去重新打磨镜子,以求其光泽再现。然而,诗的结尾“徒能照妾貌,安能照妾心”则流露出一丝哀愁,即便是镜子能够映照出她的容颜,却无法触及她的内心世界。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镜子的比喻,抒发了对美好事物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女子对于内在情感与外在美貌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深刻体验。
春寒寂寂花事迟,驿楼弱柳青垂丝。
玉瓶酒尽客不醉,东风惆怅令人思。
问君此行去何极,共说毛君司谏职。
直词戆谏昔回天,天子时时借颜色。
吴君仗节中州行,骅骝骨格众目惊。
归来起居北堂下,汉槎又促趋严程。
蒋君年少拾高第,要路勋名行远致。
终孝三秋宰木长,细草新蒲乱愁思。
可怜去后凡马空,到时花发燕山红。
各言相离会何日,长笑百年成转蓬。
愧予衡茅守儒素,贫病无书问亲故。
心随河水转北流,回首斜阳渺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