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策朝登江上山,杖头犹带暮云还。
一声何处思归引,吹落颠毛两鬓斑。
支策朝登江上山,杖头犹带暮云还。
一声何处思归引,吹落颠毛两鬓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芬男一同登临惠州白鹤山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登山过程中的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
首句“支策朝登江上山”,以“支策”点明了登山的方式,即借助拐杖,而“朝登”则暗示了清晨时分的登山,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接着,“杖头犹带暮云还”,巧妙地将登山的动作与天空的景象结合,不仅表现了登山者行进的动态美,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以及自然界的壮丽与变幻。
“一声何处思归引,吹落颠毛两鬓斑。”这两句诗情感深沉,通过一声未知来源的思归之音,触动了登山者的内心,引发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同时,这一声呼唤仿佛吹落了诗人的两鬓斑白,既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是对人生沧桑的深刻领悟。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融入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时间、生命意义的思考。
潜山道人性疏懒,地覆天翻浑不管。
草座麻衣居绝巘,一间茅屋云常满。
颇爱云纵亦萧散,于焉誓与云为伴。
终日卧云忘早晚,梦回日照云床暖。
彼此无心体舒缓,所以相从加缱绻。
他年我死云独存,云应惋惜吾生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