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窦阴风万斛泉,新秋曾此弄清涟。
人言湛碧深无底,只恐潜通小有天。
一窦阴风万斛泉,新秋曾此弄清涟。
人言湛碧深无底,只恐潜通小有天。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深邃幽静的石井,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一窦阴风万斛泉”,开篇即以“窦”字形象地描绘了石井的入口,仿佛是自然界的神秘通道,引出“万斛泉”的壮观景象,暗示了井水之深广与丰富。这里,“阴风”不仅增添了环境的冷寂感,也暗示了井水的清凉与深邃。
“新秋曾此弄清涟”,转而描述了在初秋时节,石井中漾动着清澈的涟漪,这一场景既展现了季节的变化,也突出了水的纯净与活力。通过“弄”字,诗人赋予了水以生命,使之成为活跃的参与者,而非静态的景物。
“人言湛碧深无底”,接着引用他人的话,赞美石井水色的深邃与碧绿,仿佛一眼望不到底,营造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这里的“湛碧”不仅形容了水色的深沉与清澈,也暗示了井水的源头可能深藏不露,充满了未知的魅力。
“只恐潜通小有天”,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石井神秘性的进一步想象。诗人担心这深不可测的井水可能暗中连通着一个微小却充满神奇的小天地,激发了读者对于井下世界的好奇与遐想。这种将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眼前的景象,更扩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人类想象力的无限可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联想,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现实又充满幻想的石井世界,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饥民船,何连连,船头乞食船尾眠。
自从六月遭大水,性命孤悬一船里。
船有时而南,船有时而北,有时中流风怒号,大船小船行不得。
行不得,泊何许?
后村已过前村遥,浪花如雪泪如雨。
泪如雨,无时休,安得黄河之水不向东南流。
田头老农颜似铁,操犁日朝到日昃。
归来破灶烧湿苇,翠烟如缕消残雪。
蒸称煮藿儿女欢,不嫌泥垢同盘餐。
黄土筑墙茅盖屋,此中即是桃花源。
门外忽见胭脂山,一株雨株春风颠。
浣纱女子清溪边,卖珠侍儿修篁间。
金粉扬州空斗巧,富贵春明无此好。
水流花发少人知,黄牛独龁门前草。
悠悠白云触石起,石重云轻只如此。
河伯无言海苦愁,苍茫一片绵秋水。
浮萍两叶何青青,春风一夜吹忽生。
罗浮离合为风雨,华首台高听山语。
若非铁锁相钩连,便欲飘然趁潮去。
去亦不可知,来亦不可知,海中巨鳌定有数,孰舍所戴而戴之?
中庭百草各含露,荣枯相杂不相顾。
老夫兀坐胡蝶来,蛛网檐头要黏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