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当年狱铸成,不堪回首祗吞声。
散沙莫合难申辩,孤掌徒擎憾未鸣。
碧海沈冤抱长恨,白头赍志了馀生。
桑榆迟暮精神惫,况复羁愁两地萦。
三字当年狱铸成,不堪回首祗吞声。
散沙莫合难申辩,孤掌徒擎憾未鸣。
碧海沈冤抱长恨,白头赍志了馀生。
桑榆迟暮精神惫,况复羁愁两地萦。
这首挽章,以沉痛之笔,描绘了一位逝者生前的苦难与遗憾。首句“三字当年狱铸成”,简洁有力,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瞬间,暗示着逝者因三个字而身陷囹圄,命运由此转折。接下来,“不堪回首祗吞声”一句,表达了对逝者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其无法诉说内心痛苦的无奈。
“散沙莫合难申辩,孤掌徒擎憾未鸣”两句,进一步揭示了逝者在逆境中孤立无援的处境,以及面对不公时的无力感和遗憾。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个人的力量比作“散沙”和“孤掌”,形象地展现了个体在集体或强权面前的渺小与无助。
“碧海沈冤抱长恨,白头赍志了馀生”两句,表达了对逝者冤屈未雪、遗憾终生的深切哀悼。碧海象征着广阔无垠,也暗含深邃的寓意,此处用来形容冤屈的深重和难以平复的情感。白头则象征着年老,表明逝者带着未了的心愿和遗憾离开了人世。
“桑榆迟暮精神惫,况复羁愁两地萦”最后两句,描绘了逝者晚年生活的疲惫与孤独,以及离别之愁的缠绕。桑榆指日落之处,常用来比喻晚年,精神惫则表现了身心俱疲的状态。羁愁两地萦,则是表达了因分离而产生的愁绪,这种愁绪不仅局限于一地,而是蔓延至所有与逝者有关的地方。
整体而言,这首挽章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深刻地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与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个体命运的悲凉与无奈。
淙淙玉溪泉,曲折西亭隅。
飞流自喷薄,白石净如铺。
虽无渫井禽,亦有针头鱼。
岂知江河宽,嘘沫自相濡。
况此五六月,万物在洪炉。
而我弄清浅,琐碎珠玉俱。
泉兮且勿流,止此为我娱。
一出涧谷去,人间供百需。
清者鉴须眉,浊者混泥涂。
江湖尚或尔,而况沟与渠。
寄语山中人,所养当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