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北山南已遍游,又移行李向西州。
身如孟子论行止,心愧渊明任去留。
峰顶今宵应好月,人间明日是中秋。
天池一塔遥相送,深喜浮云为我收。
山北山南已遍游,又移行李向西州。
身如孟子论行止,心愧渊明任去留。
峰顶今宵应好月,人间明日是中秋。
天池一塔遥相送,深喜浮云为我收。
这首诗《别庐山》由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展现了诗人离别庐山时的复杂情感与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
首联“山北山南已遍游,又移行李向西州”,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在庐山的游历,从山的南北两面都已游览完毕,现在又要前往西州,表达了旅程的连贯性和对未知目的地的好奇与期待。
颔联“身如孟子论行止,心愧渊明任去留”,运用典故,将自己比作孟子和陶渊明,前者强调行动与选择的重要性,后者则体现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内心的矛盾:一方面希望像孟子一样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向往陶渊明那样的自由生活,体现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与挣扎。
颈联“峰顶今宵应好月,人间明日是中秋”,诗人想象着在庐山顶上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月亮格外明亮,预示着明天就是中秋节。这一联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寄托了对团圆与和谐生活的向往。
尾联“天池一塔遥相送,深喜浮云为我收”,诗人想象着天池边的一座塔在远方为他送行,同时表达了对云彩的喜悦,似乎云彩能带走他的忧愁与烦恼。这一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和对自然界的深厚情感。
整体而言,《别庐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离别庐山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舍前南山青,舍后北山绿。
扪萝涉其巅,策杖绕其足。
中间奇绝处,表里见心腹。
登临岂不佳,老境日以蹙。
谁知怪石供,能坐我郊牧。
政应索幽遐,何惮越川渎。嵚?庾岭南,美者色苍玉。
赏音无东坡,尤物多跧伏。
今年致书求,屡以可否卜。
故人为遣送,健步远相逐。
虽非古仇池,要是好崖谷。
似为天所矜,此段独从欲。
深惭舁致重,路转知几曲。
安得沧海神,鞭笞使之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