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有路好登临,三笑何如一笑深。
不用灵山求直指,蒲团长在杂花林。
菩提有路好登临,三笑何如一笑深。
不用灵山求直指,蒲团长在杂花林。
这首诗以“庆云八咏(其三)菩提花雨”为题,由明代诗人成鹫所作。通过“菩提有路好登临,三笑何如一笑深”这两句,诗人巧妙地将对佛教中“菩提”的追求与人生的智慧体验联系起来,暗示了在修行的道路上,真正的领悟往往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深刻的理解,而非表面的热闹或多次的尝试。
“不用灵山求直指,蒲团长在杂花林”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这里,“灵山”常被用来象征佛教圣地或精神的高峰,而“直指”则是直接指向真理的意思。诗人却说,不必去寻找外在的指引或到达遥远的圣地,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就在我们身边,就像“蒲团长在杂花林”所表达的,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体会。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智慧,而不是盲目追寻外在的目标或仪式。这种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生活本质的洞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