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地秋风沸砌虫,煎愁那复计穷工。
还留一集鸣残世,何异微云滓太空。
弹遇知音原可废,恨当销骨尚难穷。
饱蟫覆瓿浑閒事,负国馀生罪已丛。
捲地秋风沸砌虫,煎愁那复计穷工。
还留一集鸣残世,何异微云滓太空。
弹遇知音原可废,恨当销骨尚难穷。
饱蟫覆瓿浑閒事,负国馀生罪已丛。
这首诗由晚清诗人陈曾寿所作,名为《苏庵以予诗稿付刊感赋》。诗中描绘了秋风萧瑟、虫声嘈杂的景象,借以表达内心的愁绪与对创作的深思。诗人将自己比作残世中的鸣虫,虽微小却执着地发出声音,以此比喻自己的作品虽不显眼,却依然承载着对世界的关注与思考。
“弹遇知音原可废”,表达了诗人对于作品能否得到理解与欣赏的期待,认为如果能遇到知音,那么创作就足够了,不必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或技巧的高超。这句体现了诗人对艺术价值的独特见解,即作品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够触动人心,而非仅仅依赖于外在的形式或技巧。
“恨当销骨尚难穷”,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创作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时的无奈与痛苦。即使在创作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甚至感到身心俱疲,也无法轻易地找到解决之道,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反映了创作生涯的艰辛与复杂性。
最后,“饱蟫覆瓿浑閒事,负国馀生罪已丛”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作品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国家责任的反思。他意识到,自己的作品或许只是书籍中的一粒尘埃,但作为知识分子,他不能忽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这两句既是对个人创作状态的总结,也是对社会角色和历史使命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创作、人生以及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人文关怀。
两桨春柔,重闉夕远,尊前几日惊鸿影。
不道琼箫吹彻,悽感平生。忍伶俜。
杳杳蘅皋,茫茫桑海,碧城往事愁重省。
问讯寒山,可有无限伤情。作钟声。
换尽垂杨,只萦损、天涯丝鬓。
那知倦后相如,春来苦恨青青。楚腰擎。
抵而今消黯,点检青衫红泪,夕阳衰草,满目江山,不见倾城。
堕叶红腴,疏苔绿倦,年华轻换筝柱。
玉病禁秋,花娇媚晚,烛底鬓添凉雾。
缥缈惊鸿影,似乍见、春风前度。
暗怜舞褪丝杨,镜中消瘦眉妩。苏小芳颜认否。
甚油壁归来,偏恨迟暮。
带眼移香,琴心记梦,铅泪也无重数。
寒雨连江夜,莫更把、琵琶低诉。
明日相思,峭帆还挂愁去。
越阡度陌。凉云下芜城,一例萧索。
故山可隐,名园有主,不闻残角。倾襟未恶。
更消受青尊酒薄。试重歌、蓝田辋曲。冷句写寂寞。
回首芳林晚,读书弦诗,少时行乐。
剪灯细雨,剩檐花、向人徐落。
燕到淮南,者门巷年年记著。
弄扁舟,却问野水赋旧约。
瑶流自碧。
便作就、可怜如许秋色,只是烟笼水冷,后庭歌歇。
帘波澹处留人影,袅西风、数声长笛。
彩旗船舫,华灯鼓吹,无复消息。念旧事,沉吟省识。
问曾照当年,惟有明月。拾翠汀洲,密意总成萧瑟。
秦淮万古多情水,奈而今、秋燕如客。
望中何限,斜阳衰草,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