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夜飞鹊.代妓赠别》
《夜飞鹊.代妓赠别》全文
清 / 陈维崧   形式: 词  词牌: 夜飞鹊慢   押[尤]韵

官桥几丝柳,绾住兰舟。含泪暗上津楼。

枇杷门掩东风暮,曾拚睡暖鸳裯。

流莺替人传恨,向风前絮语,百种难休。

玉簪恩重,卸将来、懒节离讴。

既道有人拘管,何事到旗亭,惯惹閒愁。

记否连宵踪迹,雨天中酒,月地梳头。

落花城内,马蹄红、蹴满铜沟。

只琐窗归去,莫教轻漏,客馆风流。

(0)
鉴赏

这首《夜飞鹊·代妓赠别》是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以第三人称视角描绘了一位女子对即将远行的恋人的深情告别。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古代女性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情。

“官桥几丝柳,绾住兰舟”,开篇以官桥边的柳树与即将启程的船只为背景,柳树的柔韧与船只的坚定形成对比,暗示着女子对恋人的不舍与牵挂。接下来,“含泪暗上津楼”一句,直接点明了女子内心的哀伤与不舍,她悄悄登上高楼,试图借高处的视野来延缓离别的痛苦。

“枇杷门掩东风暮,曾拚睡暖鸳裯”描绘了女子与恋人共度的温馨时光,以及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枇杷门象征着两人共同的记忆之门,而“曾拚睡暖鸳裯”则表达了他们曾经共享的甜蜜与温暖,即使在夜晚也难以忘怀。

“流莺替人传恨,向风前絮语,百种难休”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流莺赋予了传递情感的能力,它们在风中低语,诉说着无法言说的离愁别绪。这一句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深化了情感的层次。

“玉簪恩重,卸将来、懒节离讴”中,“玉簪”作为女子的饰品,象征着两人之间深厚的感情。然而,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女子却感到疲惫与无力,不愿意再唱起离别的歌曲,表现了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既道有人拘管,何事到旗亭,惯惹閒愁”这一句表达了女子对恋人的担忧,担心他被外界因素束缚,无法自由地追求幸福。同时,也暗示了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与牵挂,即使他在远方,她的思绪仍会不自觉地跟随。

“记否连宵踪迹,雨天中酒,月地梳头”通过回忆过去的共同经历,如连日的相聚、雨中的饮酒、月下梳妆,进一步强化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故事的丰富性,也加深了读者对两人关系的理解。

“落花城内,马蹄红、蹴满铜沟”描绘了离别场景的凄美,落花飘零,马蹄声声,铜沟中积满了尘土,象征着离别的哀愁与无奈。这一景象既是对现实的写照,也是对情感的隐喻。

最后,“只琐窗归去,莫教轻漏,客馆风流”表达了女子希望恋人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珍惜时光,不要轻易错过每一次相聚的机会。琐窗归去,意味着女子的离去,同时也寄托了她对未来相聚的期待与憧憬。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古代女性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恋人的深深眷恋与不舍。陈维崧以其独特的文笔,成功地将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词成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的经典之作。

作者介绍
陈维崧

陈维崧
朝代:清   字:其年   号:迦陵   籍贯:宜兴(今属江苏)   生辰:1625~1682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
猜你喜欢

寄致政徐丞二首·其二

为问徐夫子,身閒心若閒。

一樽陶令酒,十顷谢家山。

云外冥鸿去,松颠独鹤还。

令人起高兴,从此卜追攀。

(0)

癸酉除夜呈邻舍刘秀才

六十明朝是,今年此夜除。

劳生一樽酒,陈事数行书。

腊逐灯缸尽,春回律管初。

不愁家信断,安稳藉邻居。

(0)

贾侍御同游石盆寺以白玉船酌酒

共访青山寺,仍翻白玉船。

不忧身坠马,先觉口流涎。

水镜初涵月,云峰半倚天。

新堂虽未就,诗思已飘然。

(0)

寄题六以亭

以幻聊观幻,亭将六以名。

隔林风籁息,满地月华清。

不动超千劫,随缘度一生。

有时拈榔标,划断野泉声。

(0)

和石声叔留题君仪基石亭二首·其一

高才摅远趣,凿石架危亭。

宿鸟依林白,春苗接海青。

云光随帚乱,泉响置琴听。

况得少陵句,宜镌座右屏。

(0)

柴门

水落烟村迥,柴门四五家。

晚风回断雁,寒雨侧幽花。

世事纷无已,人生自有涯。

鲸鳌真可钓,吾兴欲乘槎。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诗人
刘子翬 熊禾 麹信陵 常楚老 李澣 窦弘余 道潜 黄炎培 丰子恺 朱光潜 唐弢 陆轸 宋光宗 赵必象 顾德辉 袁袠 夏明翰 马君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