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见食偶者,析偶以为薪。
零星椎股脾,寸尺移居臀。
心胸本无有,斧亦集其垠。
辟彼偃师工,立剖瞬者身。
彼偃师者析,庸以免其嗔。
免嗔岂得巳,为薪岂无榛。
何忘食女德,辛苦二十春。
食偶者答言,当其为偶辰。
我即薪视尔,尔自不我知,我志如此矣。
我欲尔也歌,尔即轩厥舐。
我欲尔也舞,尔即蹈厥趾。
我怒尔唇阖,我笑尔唇启。
凡我所控提,尔即如我自。
尔自不觉知,昧我蓄薪志。
昨见食偶者,析偶以为薪。
零星椎股脾,寸尺移居臀。
心胸本无有,斧亦集其垠。
辟彼偃师工,立剖瞬者身。
彼偃师者析,庸以免其嗔。
免嗔岂得巳,为薪岂无榛。
何忘食女德,辛苦二十春。
食偶者答言,当其为偶辰。
我即薪视尔,尔自不我知,我志如此矣。
我欲尔也歌,尔即轩厥舐。
我欲尔也舞,尔即蹈厥趾。
我怒尔唇阖,我笑尔唇启。
凡我所控提,尔即如我自。
尔自不觉知,昧我蓄薪志。
这首诗名为《昨见》,是明代诗人徐渭的作品。诗中描绘了对“食偶者”将人偶当作柴火焚烧的行为进行讽刺与批判的过程。
诗的开头描述了“食偶者”将人偶分解为零部件,用于烧火。接着,诗人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对比,揭示了“食偶者”的行为如同对待活人一样无情,甚至比对待活人更为残忍。诗人以“斧”象征破坏的力量,以“偃师”(古代制作傀儡的人)为喻,讽刺“食偶者”将人偶视为可以随意拆解、利用的物品,而忽视了人偶背后所承载的情感和价值。
诗中还提到,人偶在被制作时,倾注了制作者的心血与情感,但“食偶者”却无视这些,将其视为毫无生命之物。诗人通过“我即薪视尔,尔自不我知”这一句,表达了对“食偶者”行为的强烈谴责,指出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人偶的不尊重,更是对人性的扭曲与背叛。
最后,“食偶者”为自己辩解,声称自己只是按照人偶的用途来使用它们,并非有意伤害。然而,诗人并未接受这种辩解,而是强调了人偶背后的价值与意义,以及“食偶者”应当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对待任何生命都应怀有敬畏之心。
整首诗通过寓言式的叙述,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道德以及对待生命的态度的思考,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警示作用。
向闻庐山名,未一见颜色。
宦游过江州,始领崔嵬壁。
九叠插天青,五老生云白。
中有飞流泉,直下三千尺。
下瞰鄱阳湖,湖波渺无极。
鸥鹭点点轻,雁鹜飞飞疾。
分帆南北间,浩渺殊倾仄。
羡羡同舟公,济济天上客。
眷言欲往游,仕途阻程隔。
瞻言发清咏,峰云漫漫白。
缅怀远公林,矫首陶令宅。
愿兹一览观,于以慰畴昔。
复得诛束茅,结屋依泉石。
去去卒未能,吟望三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