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路权门不负人,林亭花竹且藏身。
山禽地瘴嘲啾叫,又使无明动一尘。
势路权门不负人,林亭花竹且藏身。
山禽地瘴嘲啾叫,又使无明动一尘。
这首诗《山禽》由宋代诗人韩淲所作,通过描绘山中鸟儿的啼鸣,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世事的深刻感悟。
首句“势路权门不负人”,以“势路”和“权门”为背景,暗示了社会中的权力与地位,而“不负人”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坚守道德原则、不被世俗权力所左右的坚持。这句诗预示着接下来的描述将聚焦于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次句“林亭花竹且藏身”,进一步描绘了一幅隐逸之士在自然怀抱中寻求心灵寄托的画面。林亭、花竹不仅提供了视觉上的美感,更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精神避风港,暗示了他希望在自然之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第三句“山禽地瘴嘲啾叫”,将视角转向山中的鸟儿,它们的啼鸣声在“地瘴”(可能指山中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显得格外刺耳。这里的“嘲啾叫”不仅描绘了鸟儿的声音,也隐含了诗人对世间纷扰、不公现象的讽刺与批判。山禽的啼鸣似乎在提醒着诗人,即便身处险恶之地,也要保持清醒与警觉。
最后一句“又使无明动一尘”,总结了前文的思考。诗人通过山禽的啼鸣,反思了自己内心的波动与反应。这句话意味着,在面对外界的喧嚣与不公时,真正的智慧在于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让外界的干扰轻易动摇自己的心神。诗人以此告诫自己,也向读者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是通向内心平和的关键。
综上所述,《山禽》一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性的独到见解,以及在纷扰世界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渴望。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