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鸂鶒,锦毛斓斑长比翼,戏绕莲丛回锦臆。
照灼花丛两相得,渔歌惊起飞南北。
缭绕追随不迷惑,云间上下同栖息。
不作惊禽远相忆,东家少妇机中语。
剪断回文泣机杼,徒嗟孔雀衔毛羽。
一去东南别离苦,五里裴回竟何补。
双鸂鶒,锦毛斓斑长比翼,戏绕莲丛回锦臆。
照灼花丛两相得,渔歌惊起飞南北。
缭绕追随不迷惑,云间上下同栖息。
不作惊禽远相忆,东家少妇机中语。
剪断回文泣机杼,徒嗟孔雀衔毛羽。
一去东南别离苦,五里裴回竟何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对双鸂鶒(一种水鸟)的形态和行为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离别的哀愁。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优美,充分体现了唐代诗人的艺术风格。
首句“双鸂鶒,锦毛斓斑长比翼”中,“双鸂鶒”指的是成对出现的水鸟,它们的羽毛如同华丽的锦缎,色彩斑斓,长度与翅膀相仿佛,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致观察。
“戏绕莲丛回锦臆”一句,则描写了水鸟在荷花丛中嬉戏的情形,它们的动作轻盈而优雅,如同在华丽锦缎中穿梭,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照灼花丛两相得,渔歌惊起飞南北”表达了诗人对这份美景的欣赏和留恋。水鸟在荷花丛中嬉戏的光景,是那么地令人心旷神怡,它们的鸣叫与渔人的歌声交织,营造出一种生动的田园诗意。
“缭绕追随不迷惑,云间上下同栖息”一句,则进一步描写了水鸟之间的相互关注和和谐共处,它们在云间自由翱翔,与自然界融为一体。
接下来,“不作惊禽远相忆,东家少妇机中语”表达了诗人对这份美好记忆的珍视,不愿将其打扰,而是通过文字来记录和回味。这里的“东家少妇”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或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达方式,强调了内心的深情与对远方美景的怀念。
“剪断回文泣机杼,徒嗟孔雀衔毛羽”一句,则是诗人通过对织物(可能指的是刺绣或书信)的制作来表达自己的哀愁。诗中的“回文”有可能是指一种图案或文字的装饰,“机杼”则是古代纺织工具,诗人通过剪断这些东西来宣泄内心的不舍和悲伤。而“孔雀衔毛羽”则是一种美丽的象征,孔雀以其华丽的毛羽被捕捉,这里可能暗喻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去东南别离苦,五里裴回竟何补”表达了对离别之痛的深切感受。这里的“一去东南”指的是一次离开家乡前往东南地区的经历,而“五里裴回”则可能是一种比喻,表示即便是短暂的返回,也无法弥补那份离别之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哀愁与留恋,是一篇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的佳作。
旧隐依东郭,高风仰昔人。
栋梁经几世,文物见诸孙。
书学萧家草,家非原宪贫。
田园深雨露,篱落带松筠。
凉月琴尊夜,朝曦户牖春。
鸟啼知节序,燕寝适寒温。
耕凿当平世,诗书裕后昆。
何须慕轩冕,俯仰信乾坤。
豫章先生八十馀,有才不仕山林居。
黄尘黑雾暗沧海,白发青灯看古书。
古书丧乱今馀几,六籍澜翻口能记。
喜寻玉笥云松巢,懒谒金台朱紫贵。
帐前弟子列两行,弦歌事业相颉颃。
先生冠带坐终日,嬉笑怒骂皆文章。
有时吟咏长松下,珠玉联篇妙无价。
兰苕翡翠徒纷纭,词高义正关风化。
謇余废学今有年,喜来侍坐春风前。
沛然议论何所似,倒挽银河倾九天。
梁颢科名今已矣,方干云卧终能比。
老怀浩荡谁得知,我作长歌歌未已。
玉山高高春雨沱,淦江滚滚明月波。
水流不尽山不老,从此无如才思何。
去年曾赴沧洲期,中秋对月哦新诗。
今年此夕月仍好,却恨去年人易老。
美人置酒开我愁,酒酣起舞仍歌讴。
歌声激烈振林木,桂香冉冉风肃肃。
月中白兔捣灵药,月殿霓裳奏仙乐。
人间天上际佳期,笑把金杯恣欢谑。
恣欢谑,情悠悠,古往今来春复秋。
中天明月愿长满,四海诸公常共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