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广轩历,崇德盛唐年。
成文兴大雅,出豫动钧天。
黄钟六律正,阊阖八风宣。
孤竹调阳管,空桑节雅弦。
舞林鸾更下,歌山凤欲前。
闻音能辨俗,听曲乃思贤。
感物观治乱,心恒防未然。
君子得其道,大平何有焉。
移风广轩历,崇德盛唐年。
成文兴大雅,出豫动钧天。
黄钟六律正,阊阖八风宣。
孤竹调阳管,空桑节雅弦。
舞林鸾更下,歌山凤欲前。
闻音能辨俗,听曲乃思贤。
感物观治乱,心恒防未然。
君子得其道,大平何有焉。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庾信创作的《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中的第七首。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歌颂古代圣明君主的德政和音乐文化的繁荣,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
"移风广轩历,崇德盛唐年" 开篇即以宏伟的气势,描绘了一种风格影响深远、美德弘扬的盛世景象。"成文兴大雅,出豫动钧天" 强调了文学与音乐的高度发展,以及它们对人心灵的深远影响。
接下来的几句:"黄钟六律正,阊阖八风宣。孤竹调阳管,空桑节雅弦" 详细描绘了一种理想中的音乐会,展示了古代乐器的齐鸣和谐和之美,以及这种艺术活动所体现的高尚情操。
"舞林鸾更下,歌山凤欲前" 则是对这一盛况的生动描绘,通过仙境般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闻音能辨俗,听曲乃思贤" 表示了音乐不仅能够感染人心,而且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善良和智慧的思考。
"感物观治乱,心恒防未然" 这两句诗则转入深邃,表达了诗人通过观察事物变化、反思历史教训,以期望预防未来的动荡。最后"君子得其道,大平何有焉" 是对理想境界的最高追求——在一个和谐与正义并存的世界中,君子能够实现自己的道德理念,而大平之世自然无需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赞美和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憧憬,展现了诗人对于文学艺术和社会政治的深刻理解,以及他那渴望和平与盛世的心声。
江南相送隔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军征北虏,又言诗将会南河。
边心冉冉乡人绝,寒色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行未蹉跎。
山鸲鹆,长在此山吟古木。
嘲哳相呼响空谷,哀鸣万变如成曲。
江南逐臣悲放逐,倚树听之心断续。
巴人峡里自闻猿,燕客水头空击筑。
山鸲鹆,一生不及双黄鹄。
朝去秋田啄残粟,暮入寒林啸群族。
鸣相逐,啄残粟,食不足。
青云杳杳无力飞,白露苍苍抱枝宿。
不知何事守空山,万壑千峰自愁独。
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
前者虽登攀,淹留恨晨暮。
及兹纡胜引,曾是美无度。
欻构三癸亭,实为陆生故。
高贤能创物,疏凿皆有趣。
不越方丈间,居然云霄遇。
巍峨倚修岫,旷望临古渡。
左右苔石攒,低昂桂枝蠹。
山僧狎猿狖,巢鸟来枳椇。
俯视何楷台,傍瞻戴颙路。
迟回未能下,夕照明村树。
不到东西寺,于今五十春。
朅来从旧赏,林壑宛相亲。
吴子多藏日,秦王厌胜辰。
剑池穿万仞,盘石坐千人。
金气腾为虎,琴台化若神。
登坛仰生一,舍宅叹珣珉。
中岭分双树,回峦绝四邻。
窥临江海接,崇饰四时新。
客有神仙者,于兹雅丽陈。
名高清远峡,文聚斗牛津。
迹异心宁间,声同质岂均。
悠然千载后,知我揖光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