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神杰貌,五岳森禅房。
坚持日月珠,豁见沧江长。
随病拔诸苦,致身如法王。
阶庭药草遍,饭食天花香。
树色向高阁,昼阴横半墙。
每闻第一义,心净琉璃光。
大师神杰貌,五岳森禅房。
坚持日月珠,豁见沧江长。
随病拔诸苦,致身如法王。
阶庭药草遍,饭食天花香。
树色向高阁,昼阴横半墙。
每闻第一义,心净琉璃光。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大师在深山之中修行的景象。大师住在五岳之巅,森林中的禅房里,他手持日月珠,豁然明了,对于沧江流长有着深刻的领悟。诗人通过“随病拔诸苦”一句,表达了大师治愈世间疾苦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大师以身作则,如同佛法中的法王。
接下来的“阶庭药草遍,饭食天花香”几字,则描绘了一种清净自在的生活状态。院中遍布着药草,大师的饮食不依赖世间烟火,而是自然而然地享受着天赐之物,这里的“天花香”,通常指的是佛家中说的美妙香气,象征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最后,“树色向高阁,昼阴横半墙”则形象地描绘出禅房周围自然环境的静谧与和谐。阳光透过茂密的树木,只在墙上投下一片昏昏的影子,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
诗尾“每闻第一义,心净琉璃光”表达了诗人对于大师教诲的尊崇与敬仰。每当听到大师讲解佛法中的深奥义理,诗人的内心就如同琉璃般清澈明净,这里“第一义”指的是最为根本和重要的道理,而“心净琉璃光”则象征着心灵的纯洁与智慧的光芒。
整首诗通过对大师修行环境和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佛学修养的一种向往和赞美之情。
元初一得从初遇。
便端正、昭彰著。
转作重阳晨彩煦。
晴空来往。
碧霄堪住。
琼马驸。
引入长生步。
灵光不动神光聚。
便攒簇、银霞护。
满插金花频返顾。
青衣鸾鹤,共同来赴。
瑶马驻。
般在清凉路。
自问王三,你因缘害风,心下何处。
怡颜独哂,为死生生死,最分明据。
转令神性悟。
更慵羡、我夸五裤。
愈觉清凉地,皮毛无用,那更忆丝絮。
浑身要显之时,这巾衫青白,总是麻布。
葫芦贮药,又腋袋经文,拯救人苦。
竹携常杖柱,侍自在、逍遥钟吕。
道余归去路。
烟霞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