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流行兮代有,下民昏垫兮时数。
命无以逃兮谅自嗟,岂将天怒。
我尹之慰恤兮,实解予之愁苦。
夫得耕兮妇得织,日出得作兮日入得息。
此固我君之忧民兮,俾我尹之来即。
天灾流行兮代有,下民昏垫兮时数。
命无以逃兮谅自嗟,岂将天怒。
我尹之慰恤兮,实解予之愁苦。
夫得耕兮妇得织,日出得作兮日入得息。
此固我君之忧民兮,俾我尹之来即。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与对官员的期待。诗人通过描绘天灾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的背景,表达了对统治者治理能力的担忧和对官员能够体恤民情、解决民众疾苦的渴望。
首句“天灾流行兮代有”,点明了自然灾难在历史长河中是常态,暗示了百姓生活的不稳定。接着“下民昏垫兮时数”进一步强调了百姓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与苦难。这种苦难并非偶然,而是时代赋予的,蕴含着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命无以逃兮谅自嗟,岂将天怒”两句,表达了百姓面对天灾无可奈何的悲愤情绪,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对天道的敬畏与无奈。接下来,“我尹之慰恤兮,实解予之愁苦”则寄托了百姓对官员能带来安慰与解救的希望,体现了民间对于官员职责的理解与期待。
后半部分“夫得耕兮妇得织,日出得作兮日入得息”描绘了一幅理想中的田园生活图景,强调了劳动与休息的和谐,这是百姓最朴实的愿望。最后“此固我君之忧民兮,俾我尹之来即”表达了对君主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的期待,以及对官员能够及时到来解决问题的呼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展现了唐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官员职责的认识与期待。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