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减豪迈,日去无还时。
菽帛尚不谋,命世谁相期?
织愁纵有杼,引绪怜残丝。
还虞霜雪痕,渐来欺鬓髭。
安得服气方,永与饮啄辞。
庶几盈抱春,不改贞秀姿。
出门减豪迈,日去无还时。
菽帛尚不谋,命世谁相期?
织愁纵有杼,引绪怜残丝。
还虞霜雪痕,渐来欺鬓髭。
安得服气方,永与饮啄辞。
庶几盈抱春,不改贞秀姿。
此诗《答傅濂见赠韵二章(其二)》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面对时光流逝、生活困顿的感慨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
首句“出门减豪迈,日去无还时”以开门见山的方式,表达了时间的无情流逝,让人的豪情壮志逐渐消磨。接着,“菽帛尚不谋,命世谁相期?”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无奈感,指出在物质匮乏、命运多舛的现实中,难以找到知音和期待,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孤独与迷茫。
“织愁纵有杼,引绪怜残丝。”运用织布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的愁苦如同未尽的线头,无法完全释放,只能默默承受。“还虞霜雪痕,渐来欺鬓髭。”则将岁月的痕迹比作霜雪,渐渐侵蚀着人的容颜,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易逝。
最后,“安得服气方,永与饮啄辞。”表达了诗人渴望获得一种超然于尘世的解脱之道,不再为生计奔波,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庶几盈抱春,不改贞秀姿。”则寄希望于内心能如春天般充满生机,保持高洁的品质不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精神自由和内心平静的不懈追求。
我昔侍宦游,高槐荫书屋。
临池日挥毫,简册润新绿。
朅来武昌城,绿槐有遗筑。
千年迹相合,栖托亦云乐。
频年遘兵燹,廨舍成平陆。
未知陶丘畔,何人护乔木。
浮踪此焉寄,佳景欣可瞩。
惜无十丈阴,深檐蔽炎旭。
会当求嘉树,植向阑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