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外无风,芭蕉尚滴朝来雨。寒生金缕。
灯欲和人语。剔去灯花,红泪休教觑。还留住。
影儿相顾。同在屏山路。
帘外无风,芭蕉尚滴朝来雨。寒生金缕。
灯欲和人语。剔去灯花,红泪休教觑。还留住。
影儿相顾。同在屏山路。
这首《点绛唇·对灯》由清代女诗人蔡婉罗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深夜对灯独坐的情景,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与细腻的情感。
“帘外无风,芭蕉尚滴朝来雨。” 开篇以静谧的夜晚为背景,窗外的芭蕉叶上还残留着清晨的雨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凉意的氛围。无风的状态,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格外寂静,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寒生金缕。灯欲和人语。” 灯光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尤为温暖,它似乎在与孤独的人进行着无声的对话,传递着一丝丝的安慰与陪伴。这里的“金缕”可能指的是灯芯或是灯光的金色光芒,增添了几分温馨与柔和。
“剔去灯花,红泪休教觑。” 诗人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她试图清除灯花(灯芯上的杂质)以保持光线的纯净,同时也暗示了内心的忧伤。红泪,既指真实的泪水,也象征着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情感的流露,提醒自己不要让这些情绪被他人轻易察觉。
“还留住。影儿相顾。同在屏山路。” 最后两句,诗人将自己与影子视为相互陪伴的伙伴,共同面对夜晚的孤独。屏山路,可能是指室内装饰的屏风上的小路,这里用以比喻两人虽身处同一空间,但心灵相通,如同并肩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小路上,彼此给予慰藉和支持。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孤独与忧愁时的自我慰藉与情感寄托,以及对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的珍惜与怀念。
欲将刀笔润王猷,东去先分圣主忧。
满扇好风吹郑圃,一车甘雨别皇州。
尚书碛冷鸿声晚,仆射陂寒树影秋。
从此文星在何处,武牢关外庾公楼。
边寇日骚动,故人音信稀。
长缨惭贾谊,孤愤忆韩非。
晓匣鱼肠冷,春园鸭掌肥。
知君安未得,聊且示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