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涧底松,树子元楚楚。
长大今几年,植立无风雨。
一朝建明堂,未免斤斧苦。
斤斧不为伤,抡材固其所。
不见涧底松,树子元楚楚。
长大今几年,植立无风雨。
一朝建明堂,未免斤斧苦。
斤斧不为伤,抡材固其所。
这首诗名为《杂兴四首(其三)》,作者是宋代诗人赵蕃。诗中以涧底松为象征,表达了对人才成长和命运的感慨。首句“不见涧底松,树子元楚楚”,描绘了松树虽然生长在隐蔽之处,但依然挺拔且生机盎然。接下来两句“长大今几年,植立无风雨”,暗示松树经过了长时间的自然生长,未曾受到外界干扰。
“一朝建明堂,未免斤斧苦”转而描述松树可能的命运转折,一旦被发现并用于建造明亮的殿堂,就难免要遭受砍伐之苦。然而,“斤斧不为伤,抡材固其所”则揭示了诗人对于这一过程的理解,认为即使面临斧头的切割,也是松树作为优秀材料应有的命运,体现了诗人对于人才选拔和使用的一种哲理思考。
整首诗寓言深刻,借松树的成长与命运,表达了对人才选拔应尊重其自然成长,以及合理运用其才能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