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历山河一卷书,博闻疑是古潜夫。
金城未入职方考,玉座正披舆地图。
取虢不应须假道,胜齐终恐用真儒。
从来美玉劳三献,岂比巾箱袭珷玞。
历历山河一卷书,博闻疑是古潜夫。
金城未入职方考,玉座正披舆地图。
取虢不应须假道,胜齐终恐用真儒。
从来美玉劳三献,岂比巾箱袭珷玞。
这首宋诗描绘了诗人周必大对好友升卿携带的中原六图的赞赏和对其深入历史知识的敬佩。首句"历历山河一卷书"形象地表达了地图如画卷般展现了壮丽的江山,显示出升卿的学识渊博。诗人以"博闻疑是古潜夫"赞誉升卿的知识广博,仿佛古代的隐士潜心学问。
接下来的两句"金城未入职方考,玉座正披舆地图"进一步赞美升卿对军事地理的精通,即使在金城未得实际职务,他也能凭借地图详尽分析战争策略。诗人暗示,升卿的智慧可能超越了传统的军事谋略,更倾向于使用真正的儒家智慧。
"取虢不应须假道,胜齐终恐用真儒"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升卿战略眼光的独特见解,认为他提出的策略不会像古代攻取虢国那样需要借助他国,而可能是通过真正的儒家理念来取得胜利。
最后,诗人以"从来美玉劳三献,岂比巾箱袭珷玞"作结,将升卿的才华比喻为珍贵的美玉,强调其价值远超寻常,暗示他的见识和智慧并非寻常人所能及,巾箱中的珷玞(仿制的美玉)无法与之相比。
整首诗赞美了升卿的学识、智谋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寓含了对传统智慧的推崇。
医经戒多食,书恶殄天物。
细茹取微足,卫生此其档。
是铭当匕箸,况我已衰疾。
胡为冒所戒,一卧复十日。
恙疴不虚生,一一自口实。
大嚼健武事,欲强蒲柳质。
行年逾知命,备历世纤悉。
山肤与水豢,尝味几十七。
婪酣复不已,颐正昧终吉。
昔人议四凶,饕餮乃其一。
不见辟谷翁,曾是汉良弼。
吾宗洒画墨,似我诗得趣。
未至心手忘,敢议江山助。
东绢十幅围,中有千尺树。
穷冬万虫蛰,拆地双虬怒。
仿佛风雨声,想像栋梁具。
人间汗反浆,对此毛发竖。
怪君物写影,落笔神与遇。
自言阅世孰,妙解等僧悟。
每当盘薄馀,了知精灵聚。
此图尤杰出,持用博新句。
墨君第一流,论世无殆庶。
三熏且十袭,复靳为子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