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中峙小昆崙,势遏洪涛几欲奔。
万古乾坤限南壮,一方钟鼓自晨昏。
云低北固山争出,潮落东洋海半吞。
汲得中泠自煎试,月团新赐出词垣。
大江中峙小昆崙,势遏洪涛几欲奔。
万古乾坤限南壮,一方钟鼓自晨昏。
云低北固山争出,潮落东洋海半吞。
汲得中泠自煎试,月团新赐出词垣。
这首诗描绘了金山在长江中的壮观景象,以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金山屹立于大江之中,仿佛是小昆仑一般,其雄伟之势足以遏制汹涌的波涛,几乎要将它们推向岸边。诗人以“几欲奔”三字生动地展现了金山的气势与力量。
接下来,诗人进一步阐述了金山作为自然分界线的角色,“万古乾坤限南壮”,它见证了千年的变迁,成为了南方壮丽景色的一部分。同时,金山的钟鼓声自晨至昏,昼夜不息,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节奏。
诗中还运用了动态的描写手法,“云低北固山争出,潮落东洋海半吞”,描绘了云雾缭绕的北固山与退潮后的东海景象,通过对比展现了金山周围环境的多变与壮阔。
最后,诗人提到了自己亲自到中泠汲取泉水,用来煎茶品尝,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也暗示了他作为朝廷官员的闲适生活。特别是“月团新赐出词垣”,“月团”可能是指一种茶叶,而“词垣”则是指翰林院,即皇帝的文学顾问机构,这里暗示了诗人得到了皇帝的赏赐,心情愉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金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