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立花枝上,红襟映萼明。汉宫谁最恨?
不及尔身轻。
浅立花枝上,红襟映萼明。汉宫谁最恨?
不及尔身轻。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燕子在花枝上的生动场景,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生命轻盈的感慨。
首句“浅立花枝上”,描绘了小燕子轻巧地站在花枝之上的情景,一个“浅”字,既表现了小燕子站立姿态的轻盈,也暗示了其动作的不经意间,仿佛融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之中,与花枝和谐共存。
次句“红襟映萼明”,进一步刻画了小燕子的外貌特征。红艳的胸襟与花萼相映成趣,不仅突出了小燕子的色彩之美,也营造了一种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感。这里的“映”字,生动地展现了色彩之间的相互衬托与交融,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接下来,“汉宫谁最恨?”一句,看似突然转折,实则巧妙地将小燕子的形象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引发读者对于小燕子命运的思考。这里借用“汉宫”的典故,暗喻小燕子如同身处深宫中的女子,可能面临着被忽视或不公的命运。然而,诗人紧接着以“不及尔身轻”收尾,表达了对小燕子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生活的赞美和向往。这一转折,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也深化了主题,使得小燕子的形象更加立体、富有哲理意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美丽又充满生命力的小燕子形象,同时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与美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短暂而珍贵的感慨。
故复和前韵,以述其情,并以留别吴下诸友。
时十三年六月初也牙齿豁来久,老气尚横秋。
买得归耕黄犊,儿辈幸无愁。
相近六龙城下,只在三家村里,结屋小如舟。
倚树览山色,且免赋登楼。
看官爵,都不似,醉乡侯。
里翁闲话,便同学士坐瀛洲。
寄语东吴朋友,乘兴能来*浦,舣棹听渔讴。
无酒不须虑,解我破貂裘。
尘拂风生,熏炉烟袅,剧谈天上人间。
冯夷击鼓,白凤舞昆山。
惊倒五陵年少,听三老、□角鸣湍。
江南好,梅前菊后,天气带微寒。
客来虽话别,重歌旧曲,不是阳关。
笑闲云似我,时去时还。
最喜烽烟尽息,青天净、一镜团团。
重来也,寻盟鸥鹭,访竹问平安。
玉雪梨涡,锦云桃扇,紫箫双凤和鸣。
觥船初棹,烟绕博山青。
最喜清和天气,绿阴静、梅雨初晴。
高斋里,马融书帐,风卷绛纱轻。
华年才几许,培风健翮,曾试修程。
偶归来林下,间听松声。
笑道葵花似我,芳心在、向日长倾。
黄河水,如今重看,朝□暮还清。
无端汤武,吊伐功成了。
赚尽几英雄,动不动、东征西讨。
七篇书后,强辨竟无人,他两个,至诚心,到底无分晓。
髑髅满地,天也还知道。
谁解挽银河,教净洗、乾坤是好。
山妻笑我,长夜饭牛歌,这一曲,少人听,徒自伤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