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秋不雨,已阅半年久。
旱虽未成灾,却征恒旸咎。
而况入冬来,寒消历三九。
霜雪不成威,风霾时或有。
天地温肃气,所以成高厚。
如何大化中,无偏憾亦偶。
自从秋不雨,已阅半年久。
旱虽未成灾,却征恒旸咎。
而况入冬来,寒消历三九。
霜雪不成威,风霾时或有。
天地温肃气,所以成高厚。
如何大化中,无偏憾亦偶。
这首诗《岁暮吟四章(其一)》由清代诗人刘绎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与诗人对天道的理解。
首句“自从秋不雨,已阅半年久”点明了时间背景,秋天连续干旱,已经持续了六个月之久。接着,“旱虽未成灾,却征恒旸咎”表达了虽然干旱未造成严重灾害,但长时间的晴热天气也引发了对自然规律的反思和责问。
“而况入冬来,寒消历三九”描述了进入冬季后,寒冷并未如预期般降临,反而经历了三九严寒却未能真正感受到严寒的威力。“霜雪不成威,风霾时或有”进一步描绘了冬季的气候特点,霜雪未能展现其应有的威严,反而时常伴随着雾霾。
最后,“天地温肃气,所以成高厚”揭示了自然界中温润与肃杀并存的和谐状态,是天地形成深厚根基的原因。“如何大化中,无偏憾亦偶”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法则的深刻思考,认为在自然变化的大循环中,万物生长与衰败之间并无绝对的偏颇与遗憾,而是偶然与必然的交织。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感悟,以及对生命与存在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