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行人欲饮冰,常年四月未炎蒸。
热因常侍虽无据,尘类元规自可憎。
南亩望云心激烈,老巫当午气凭陵。
故应此旱由风伯,讼汝于天岂不能。
陌上行人欲饮冰,常年四月未炎蒸。
热因常侍虽无据,尘类元规自可憎。
南亩望云心激烈,老巫当午气凭陵。
故应此旱由风伯,讼汝于天岂不能。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鼎臣所作的《悯旱》。诗中描绘了旱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无奈,以及对自然现象的深刻反思。
首句“陌上行人欲饮冰”形象地描绘了在干旱的天气下,行人在路上行走时渴望清凉如饮冰水的心情,表现了干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接着,“常年四月未炎蒸”则强调了这次干旱的异常性,通常四月应该是温暖湿润的季节,但今年却异常炎热干燥。
“热因常侍虽无据,尘类元规自可憎”两句,通过对比常侍(指常年的侍奉者)和元规(指自然规律),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无奈和对干旱原因的思考。常侍虽然没有直接导致干旱,但其存在似乎暗示了某种不和谐;而元规则是自然法则,其不可违背性让人们对干旱的原因感到无可奈何。
“南亩望云心激烈,老巫当午气凭陵”进一步描绘了人们面对干旱的焦虑和绝望。农民们在烈日下期盼着云雨的到来,而老巫在正午时分,面对强烈的阳光,似乎也感到无力回天。这两句通过对比农民的希望与老巫的无助,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无奈。
最后,“故应此旱由风伯,讼汝于天岂不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反思。他认为干旱可能是风神(风伯)的过错,并提出如果向上天申诉,是否能改变现状。这一问句既是对自然现象的质问,也是对人类命运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干旱现象的描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无奈,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赁舂老子吾所慕,垂世文章宁在多!
诗不删来二千载,世间惟有五噫歌。
平生爱山每自叹,举世但觉山可玩。
皇天怜之足其愿,著在荒山更何怨。
南穷闽粤西蜀汉,马蹄几历天下半。
山横水掩路欲断,崔嵬可陟流可乱。
春风桃李方漫漫,飞栈凌空又奇观。
但令身健能强饭,万里只作游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