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蔽高峰,台殿延晚色。
风声转谷豪,雨脚射山白。
东楼瞰虚明,龙甲排松柏。
萧森异人境,坐视动神魄。
撞钟寺门掩,晚霁尚残滴。
相携下山去,尘静马无迹。
归来解鞍歇,新月如破璧。
但恐桃花源,回舟已青壁。
浮云蔽高峰,台殿延晚色。
风声转谷豪,雨脚射山白。
东楼瞰虚明,龙甲排松柏。
萧森异人境,坐视动神魄。
撞钟寺门掩,晚霁尚残滴。
相携下山去,尘静马无迹。
归来解鞍歇,新月如破璧。
但恐桃花源,回舟已青壁。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山中遇雨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特有的情感体验和哲思。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鲜活,有着明显的抒情性质。
"浮云蔽高峰,台殿延晚色"一句,设定了一种超脱尘世、高远庄严的氛围。"风声转谷豪,雨脚射山白"则展现了狂风暴雨的壮观景象,通过对声音和动态的描绘,使人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自然界力的震撼。
接下来的"东楼瞰虚明,龙甲排松柏"一句,诗人从高处眺望,似乎在寻找超然物外的意境。"萧森异人境,坐视动神魄"则透露出诗人对那种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撞钟寺门掩,晚霵尚残滴"一句,通过撞钟声和雨滴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不完全平和的情绪。诗人的心境似乎在这场景中得到了暂时的安顿。
"相携下山去,尘静马无迹"则是诗人与同伴一道下山的画面,这种共同体验增添了情感的深度。而"归来解鞍歇,新月如破璧"一句,则是对归来的描写,通过对鞍马和新月的细节刻画,使得诗的结尾既有静谧之美,又不失柔和之意。
最后,"但恐桃花源,回舟已青壁"一句,诗人表达了对于未知世界、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寻,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现实世界可能产生隔阂或遗忘的担忧。这里的“桃花源”是古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人间仙境,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理想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山雨景象的细腻描绘和情感体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操与超凡脱俗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