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冻雪起立,檐生冰倒垂。
日穿银笋透,风琢玉山欹。
今晓还差暖,清寒退尚迟。
生愁便销去,将底伴吟髭。
地冻雪起立,檐生冰倒垂。
日穿银笋透,风琢玉山欹。
今晓还差暖,清寒退尚迟。
生愁便销去,将底伴吟髭。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大雪之后,天气渐转晴朗但雪尚未完全融化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细腻的观察,展现了冬日的清冷与生机。
"地冻雪起立,檐生冰倒垂"两句勾勒出积雪初融的情形,其中“地冻”指的是土地被严寒凝固,“雪起立”则是雪地开始融化而出现裂隙,而“檐生冰倒垂”则形象地描绘了屋檐上结冰因重力而向下弯曲的景象,展示出雪后初见暖意。
接下来,“日穿银笋透,风琢玉山欹”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冬日阳光与寒风的对比。这里“日穿银笋透”意味着阳光通过被积雪覆盖的竹林,照射得竹子如同透明的银色,而“风琢玉山欹”则形容冬日清冷的风吹拂在冰冻的山峰上,犹如巧匠雕琢玉石一般。
"今晓还差暖,清寒退尚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天气仍不够温暖的感受。尽管是大雪过后的第十日,但清晨的气温依然偏低,冷意未完全消散。
最后,“生愁便销去, 将底伴吟髭”则流露出诗人的心境。面对这既美丽又带有几分寂寞的冬景,诗人的心中原本可能有的忧愁在这静谧的自然氛围中得以缓解,他愿意让自己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以吟咏山水来伴随自己的胡须飘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雪后初暖天气与大自然景象的精细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的感悟和情感上的抒发。
清才不数见,世固未易识。
如玉在荆山,落落混于石。
沈君义兴彦,恨我未良觌。
陆子不妄交,称许斯为得。
况有阙里孙,延之致经席。
比聆道吴阊,捧檄建德国。
高歌诵唐虞,诸子有矜式。
严滩浩烟霞,山水澄鲜碧。
暇日一登临,清赏慰愁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