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今宵涧底声,何如三叹有馀音。
堂中衲子还知否,月白风清底处寻。
试问今宵涧底声,何如三叹有馀音。
堂中衲子还知否,月白风清底处寻。
此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同欣赏山涧之声的场景。"试问今宵涧底声,何如三叹有馀音"两句中,“今宵”指当前的夜晚,“涧底声”是指山谷中的溪流声响,而“三叹”则可能是指诗人之前的某种感慨或赞美之词。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想要探讨的是自然界的声音之美,是超越了语言所能表达的情感。
"堂中衲子还知否"一句,“堂中”应是指室内,而“衲子”则可能是指室内的仆从或侍者。这里诗人是在询问这些在室内的人是否还记得那涧底之声。
最后两句“月白风清底处寻”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景图,"月白风清"形容了一个明净而和缓的夜晚,而"底处寻"则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这宁静中去探寻那涧底之声。
整首诗通过对山涧之声的描写和追求,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以及他对于超越语言限制、直接感知世界声音的渴望。
岭南天早春,故是梅花国。
罗浮千万树,况自仙人植?
阳崖云气暖,阴岭雪光匿。
先春各自花,枝南复枝北。
千岩万壑间,冰玉同一色。
香云飘上界,洗出太阴黑。
疑是古女仙,幻影仙山侧。
岂作凡美人,但现色身色。
师雄尔何人,说梦痴已极。
流传人间世,梦呓同大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