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择之赋泉声》
《和择之赋泉声》全文
宋 / 张栻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试问今宵涧底声,何如三叹有馀音。

堂中衲子还知否,月白风清底处寻。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zhīquánshēng
sòng / zhāngshì

shìwènjīnxiāojiànshēngsāntànyǒuyīn

tángzhōngháizhīfǒuyuèbáifēngqīngchùxún

翻译
试问今晚涧底的流水声,比起那三声叹息是否更动人呢?
屋里的和尚们知道吗,何处才能找到像这月光明亮、风儿清朗的意境?
注释
试问:询问。
今宵:今晚。
涧底:山涧底部。
声:声音。
何如:怎么样,比得上。
三叹:连续三次的叹息。
馀音:余韵,指声音的回响。
堂中:屋子里。
衲子:和尚。
还知否:是否知道。
月白风清:月光明亮,风儿清朗,形容环境宁静美好。
底处:何处,哪里。
寻:寻找。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同欣赏山涧之声的场景。"试问今宵涧底声,何如三叹有馀音"两句中,“今宵”指当前的夜晚,“涧底声”是指山谷中的溪流声响,而“三叹”则可能是指诗人之前的某种感慨或赞美之词。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想要探讨的是自然界的声音之美,是超越了语言所能表达的情感。

"堂中衲子还知否"一句,“堂中”应是指室内,而“衲子”则可能是指室内的仆从或侍者。这里诗人是在询问这些在室内的人是否还记得那涧底之声。

最后两句“月白风清底处寻”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景图,"月白风清"形容了一个明净而和缓的夜晚,而"底处寻"则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这宁静中去探寻那涧底之声。

整首诗通过对山涧之声的描写和追求,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以及他对于超越语言限制、直接感知世界声音的渴望。

作者介绍
张栻

张栻
朝代:宋   号:南轩   籍贯: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   生辰: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猜你喜欢

过白鹤观,访何仙姑祠,观大小水帘

九霄飞瀑下云中,门闭仙祠石藓红。

白鹤不来丹凤去,笙箫松柏自天风。

(0)

游罗浮·其十六

岭南天早春,故是梅花国。

罗浮千万树,况自仙人植?

阳崖云气暖,阴岭雪光匿。

先春各自花,枝南复枝北。

千岩万壑间,冰玉同一色。

香云飘上界,洗出太阴黑。

疑是古女仙,幻影仙山侧。

岂作凡美人,但现色身色。

师雄尔何人,说梦痴已极。

流传人间世,梦呓同大惑。

(0)

南园感事诗五首·其二

五百年间几劫灰,南园非复旧池台。

溶溶玉带河边水,曾见张乔照影来。

(0)

次韵赠亦璞廉访

笔端燕赵悲歌气,如见望诸君不亡。

迢递乡心蓟门月,清严诗律柏台霜。

当君冠豸来南越,值我骑麟下大荒。

海上相逢此高咏,料应公干许升堂。

(0)

二十叠韵

依旧江山旧酒楼,无多佳句锦囊收。

布金与佛谈三世,铸铁看人聚六州。

海内知交半屠贩,冢中枯骨几王侯。

五湖欲载西施去,一叶扁舟万斛愁。

(0)

叠前韵·其二

未必荀扬便大醇,悔将文字误青春。

相逢破碎支离局,如此崟崎历落人。

沧海潮流沈大陆,中天星象动钩陈。

黄龙旗飐东风急,待看雄军起国民。

(0)
诗词分类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诗人
张穆 袁说友 谢肃 董纪 周岸登 杨爵 孙应时 林大钦 黄公辅 黄廷用 戴梓 华镇 杨荣 费墨娟 仇远 李云龙 释慧空 陆文圭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