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欲学易,当观羑里时。
如何是敬字,恐惧畏忧危。
学者欲学易,当观羑里时。
如何是敬字,恐惧畏忧危。
这两句诗出自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之手,收录在其《后天易吟三十首》中的第三十篇。诗中“学者欲学易,当观羑里时”表达了学习《易经》的重要性,"羑里"指的是古代贤士伏羲氏和黄帝时代的文化与智慧。这两位圣人被尊为《易经》的创立者,他们通过观察天地万物之间变化的规律,创造了八卦,从而推演出六十四卦,解释宇宙和人生的各种变化。诗句提示读者欲深入理解《易经》,应回溯到其源头,即伏羲与黄帝之时。
接着“如何是敬字,恐惧畏忧危”则探讨了在学习过程中对"敬"这个字的内涵。"敬"在这里代表着尊崇、谨慎和警觉。在古代哲学中,《易经》不仅是一部占卜之书,也是深刻的人生智慧与道德教导。因此,诗人强调了学习《易经》时应持有的态度:对其内涵的尊崇,对知识和宇宙规律的敬畏,以及面对未知和变幻莫测世界时的担忧。
通过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方回对于古代智慧的崇敬以及对《易经》深邃哲理的领悟。他的诗不仅是对经典的诠释,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与修养的体现。
冰轮斜辗镜天长。
江练隐寒光。
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根。
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顶水微茫。
秋色满江乡。
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
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
深院落,斗清妍。
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
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花不向沈香亭上看。
树不著唐昌宫里玩。
衣带水,隔风烟。
铜华不御凌波处,蛾眉淡扫至尊前。
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天高气肃。
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
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
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
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
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
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
芙蓉只解添秋思,况东篱、凄凉黄菊。
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入脚西风,渐去去来来,早三之一。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不须待、名品如麻,试为君屈指,是谁层出。
十朝半月,争看抟空霜鹘。
从来别真共假,任盘根错节,更饶仓卒。
还他济时好手,封侯奇骨。
没些儿、媻姗勃窣。
也不是、峥嵘突兀。
百二十岁,管做彻、元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