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院梅风,搅一钩纤月,糁上帘须。
檀槽有人慢撚,盘泻珍珠。
鼕鼕画鼓,似开元、妙手花奴。
奇哉技,飞扬感激,胜于读史迁书。
太息东篱实甫,有无穷块垒,墨染烟驱。
一声通仙铁笛,碧海云孤。
青衫湿透,问伊怜、旁有人无。
还相调,轻云蔽月,今宵渺渺愁余。
满院梅风,搅一钩纤月,糁上帘须。
檀槽有人慢撚,盘泻珍珠。
鼕鼕画鼓,似开元、妙手花奴。
奇哉技,飞扬感激,胜于读史迁书。
太息东篱实甫,有无穷块垒,墨染烟驱。
一声通仙铁笛,碧海云孤。
青衫湿透,问伊怜、旁有人无。
还相调,轻云蔽月,今宵渺渺愁余。
这首《汉宫春·春夜听盲女弹琵琶词》是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词中描绘了春夜中盲女弹奏琵琶的情景,充满了浓郁的古典韵味和深沉的情感。
“满院梅风,搅一钩纤月,糁上帘须。”开篇以梅香与月色渲染出静谧而略带凄美的夜晚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幽静的庭院之中,感受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
“檀槽有人慢撚,盘泻珍珠。”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盲女弹奏琵琶的动作比作“慢撚檀槽”,仿佛那琵琶声如同珍珠般缓缓流淌而出,细腻而富有节奏感,展现了盲女高超的技艺。
“鼕鼕画鼓,似开元、妙手花奴。”通过对比,将盲女的演奏与古代名手花奴的技艺相提并论,暗示其演奏之精湛,如同古代宫廷中的音乐盛宴,令人回味无穷。
“奇哉技,飞扬感激,胜于读史迁书。”赞美盲女的技艺独特且感人至深,甚至超越了阅读历史书籍所能带来的震撼,强调了艺术对人心灵的触动。
“太息东篱实甫,有无穷块垒,墨染烟驱。”这里借用典故,表达了对盲女内心情感的同情与理解,暗示她虽为盲女,却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如同东篱实甫一般,内心充满着无法言说的忧愁与感慨。
“一声通仙铁笛,碧海云孤。”通过“通仙铁笛”的比喻,进一步强化了盲女演奏的超凡脱俗,仿佛她的音乐能穿越碧海云天,直达仙境,展现出音乐的无限魅力。
“青衫湿透,问伊怜、旁有人无。”这一句充满了深情与思考,盲女的音乐不仅感动了自己,也触动了周围的人,引发了对人性、情感以及艺术价值的深刻反思。
“还相调,轻云蔽月,今宵渺渺愁余。”结尾处,轻云遮住了月亮,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短暂与不可捉摸,同时也表达了对盲女及其音乐深深的怀念与不舍。
整首词通过对春夜盲女弹琵琶情景的描绘,展现了音乐之美、情感之深以及对艺术的崇敬之情,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