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独长歌蜀道难,东南民气半凋残。
流传往事亲身见,点检新闻袖手看。
壮士军中违远志,书生纸上付空叹。
兰成本是悲秋客,不听哀猿鼻已酸。
岂独长歌蜀道难,东南民气半凋残。
流传往事亲身见,点检新闻袖手看。
壮士军中违远志,书生纸上付空叹。
兰成本是悲秋客,不听哀猿鼻已酸。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刘绎所作,名为《读张船山前辈<宝鸡题壁诗>有感(其二)》。诗中表达了对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
首联“岂独长歌蜀道难,东南民气半凋残”,以“蜀道难”为喻,感叹社会动荡,民气衰败,不仅蜀地如此,东南地区亦然。这里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强调了这种普遍的悲哀和无奈。
颔联“流传往事亲身见,点检新闻袖手看”,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观察。他亲自见证了过去的故事,却只能在袖手旁观中阅读新闻,暗示了个人力量的微小以及对时局无力改变的感慨。
颈联“壮士军中违远志,书生纸上付空叹”,通过对比壮士与书生的不同境遇,展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壮士在军中无法实现远大抱负,而书生只能在纸上空自叹息,表达了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惋惜和对知识分子无力改变社会现状的无奈。
尾联“兰本是悲秋客,不听哀猿鼻已酸”,以兰花自比,兰花本是秋天的悲客,听到哀猿的啼声,鼻子就已经酸了。这里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敏感,即使没有直接听到哀猿的啼叫,内心的情感已经如同兰花一般,被秋天的哀愁深深触动。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个人感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