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公虽已远,幸得为后人。
洒落风月怀,夙昔常书绅。
读书二十载,凛此岁寒身。
四海虽穷冬,一室自阳春。
桃源在世间,何人知问津。
元公虽已远,幸得为后人。
洒落风月怀,夙昔常书绅。
读书二十载,凛此岁寒身。
四海虽穷冬,一室自阳春。
桃源在世间,何人知问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古代高士元公的形象,通过对其品格、生活态度以及对知识的追求进行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敬仰。
首句“元公虽已远,幸得为后人”,表达了对已逝高士元公的怀念,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希望成为像他一样高尚之人的愿望。接着,“洒落风月怀,夙昔常书绅”两句,描绘了元公洒脱不羁的生活态度和对学问的热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保持对知识的追求,体现了他的精神风貌。
“读书二十载,凛此岁寒身”强调了元公长时间的刻苦学习,即便是在严寒的季节也不放弃,表现了他的坚韧不拔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四海虽穷冬,一室自阳春”则通过对比,突出了元公内心的温暖与外界环境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赞扬了他的精神品质。
最后,“桃源在世间,何人知问津”以桃花源的典故,比喻理想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疑问:在现实世界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寻找到通往这种理想生活的道路呢?整首诗通过对元公形象的塑造,以及对理想人格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池塘过雨,林阴催晚,流水数里绉玉。
扁舟一叶秋俱远,摇曳柳枝疏影,竹枝新曲。
冰镜无尘留客住,待野鹭闲鸥同宿。
看极浦、几点渔灯,伴夜静人独。
曾记垂虹泛棹,红儿低唱,细和参差横竹。
紫云前度,碧云今夕,旧梦游仙重续。
望天高露迥,树杪烟鬟洞庭绿。
清凉界、醉醒都好,戏采荷珠,归来衣袖馥。
临江萧寺夕阳中。垂柳舣孤篷。
幽廊细径无人到,透春信、偏有东风。
天女散成,维摩拈出,色相总难空。
华严七宝斗玲珑。喷作杜鹃红。
茶烟未许禅心定,又堆起、锦怅珠丛。
巾上唾痕,衫边啼晕,应与此花同。
西园汇才彦,主人陈思王。
式燕芙蓉池,言解翡翠裳。
坐临秋水弄皎月,澄觞飞盖生明光。
遂令花萼寄缃素,髣髴箫管遗琳琅。
后来盛事谁则同,弇园开在娄水东。
宾主曹刘日方驾,羽翼风雅何冲融。
何来四明有狂客,亦与七子相争雄。
萧然入林共把臂,便觉松下生清风。
杯酒相逢即定交,袖中投我以琼瑶。
漫试千言在倚马,独工五字能射雕。
山云恍披鹔鹴锦,池水忽涨桃花潮。
座有玉山多自欹,况复错落飞金卮。
高柯惊动灵鹊起,长川澹荡天河移。
后人艳说今日会,却如今视西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