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繻。
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古人辨淄渑,皎若鹤与凫。
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
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馀。
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
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繻。
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古人辨淄渑,皎若鹤与凫。
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
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馀。
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幽默诙谐的一面。诗中开篇“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繻”两句,指出世间虚伪成风气,人们在关市之间以契约维系,这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和批判。
接着,“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表明诗人自己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做法,即使是在取水这样平常的事情上,也要留下自己的印记。在这里,“南山下”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点,但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虚构或隐喻的地方。
“古人辨淄渑,皎若鹤与凫”一句,通过对比古人辨识水质的高明和鹤、凫等鸟类之美丽,以此来形容自己的取水行为是有选择也有标准的。诗中的“淄渑”指的是清澈见底的水。
“我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做法已经心生厌倦,只在乎是否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即所谓的“符”。
最后,“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馀。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几句,表达了诗人的担忧,即那些取水的人或许比自己更聪明,更擅长留下印记;而自己的防范却往往不够,最后只能是徒劳无功,发出叹息。
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苏轼机智幽默的一面,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社会风气和个人行为的一种深刻观察。
灯昏月黑川途悬,遥传犬吠稀人烟。
眼花倒走岸旁树,欲落不落星在天。
人生进取勿可恃,苍蝇附骥亦千里。
云何浮沉付刳木,不鉴止水鉴流水。
水能载舟水覆舟,见危于盛明于忧。
载舟覆舟一间耳,不如徒踪淩沧洲。
鱼龙夜啸海童泣,环瀛如盎天如笠。
黑风捲日天外来,百幅洪涛猝僵立。
吁嗟神禹椎鸿蒙,决荡万变天无功。
横江击楫崖山舰,涉川忠信谁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