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筏乘流驶,山棚隐石高。
树交藤共络,峡转浪争号。
夜雨洗山骨,秋霜落涧毛。
桃源如可问,蓬海径须邀。
溪筏乘流驶,山棚隐石高。
树交藤共络,峡转浪争号。
夜雨洗山骨,秋霜落涧毛。
桃源如可问,蓬海径须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溪流山景图。首句"溪筏乘流驶"写竹筏顺流而下,展现出动态的自然景象;"山棚隐石高"则描绘了山势险峻,山棚(可能是山中搭建的小屋)隐藏在高高的岩石之中。接下来的"树交藤共络"细致描绘了树木与藤蔓交织的森林,显示出生机盎然的山林生态。
"峡转浪争号"通过"峡转"和"浪争号",形象地表现出峡谷曲折、水流湍急的特点,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山水以动态的生命力。"夜雨洗山骨"描绘了夜晚的雨水洗净了山峦的轮廓,显得清新而宁静;"秋霜落涧毛"则进一步渲染了秋季的冷寂,暗示着时光的流转。
最后两句"桃源如可问,蓬海径须邀"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中的世外桃源的向往,希望能邀请朋友一同探寻那神秘的仙境,流露出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整体来看,这是一首寓情于景,富有哲理的秋日怀想之作。
古城十家九家空,有姊有姊城之中。
哨壑直下五千尺,鸡鸣汲回山日红。
犁锄纵健把岂得,病姑垂白双耳聋。
小孤痴蠢大孤惰,霜闺夜夜悲回风。
呜呼五歌兮歌五转,寒崖吹律何时变。
渐近青山水渐湾,水湾回处正当山。
山形飞落青霄凤,水势旋为碧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