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余转般若,见余转金刚。
合掌恭敬了,不动见空王。
亦胜身命施,亦胜坐天堂。
亦胜五台供,亦胜求西方。
于住而无住,其福不可量。
有为如梦幻,无相契真常。
知余转般若,见余转金刚。
合掌恭敬了,不动见空王。
亦胜身命施,亦胜坐天堂。
亦胜五台供,亦胜求西方。
于住而无住,其福不可量。
有为如梦幻,无相契真常。
这首诗偈出自唐代高僧庞蕴之手,体现了深厚的佛教修行与哲学思想。开篇“知余转般若,见余转金刚”两句,表达了对般若智慧和金刚不坏境界的追求与领悟。在佛教中,般若代表智慧,能够洞察一切现象的真相;而金刚则象征坚固无比的定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态度。
“合掌恭敬了,不动见空王”显示了诗人对佛法的尊崇与信仰,以及通过静坐禅修达到内心平和、观照虚空之境界。这里的“空王”可能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质或是某种高级的精神存在。
接下来的四句“亦胜身命施,亦胜坐天堂。亦胜五台供,亦胜求西方。”则是在比较不同类型的修行方式,其中包括了出家人的布施、静坐禅修、朝拜名山(如五台山)以及向往净土(如西方极乐世界)。诗人认为这些修行虽各有所长,但都无法与内心的觉悟相比。
最后两句“于住而无住,其福不可量。有为如梦幻,无相契真常。”则是对修行境界的进一步描述。在此,"于住而无住"意味着即便在有所寄托的生活状态中,也保持一种内心的自由与超脱;“其福不可量”表明这种觉悟带来的福乐是无法衡量的。紧接着,“有为如梦幻,无相契真常”则是在强调世间的一切现象都像梦幻一样不实,而只有无相(即没有形相)的真理才是恒久不变的。
整首诗偈通过对佛教修行与哲学的深刻领悟,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觉醒的精神境界。
门掩长安道。
卷重帘、垂杨散暑,嫩凉生早。
午梦惊回庭阴翠,蝶舞莺吟未了。
政露冷、芙蓉池沼。
金雁尘昏么弦断,理馀音、尚想腰支袅。
欢渐远,思还绕。
临皋望极沧江渺。
晚潮平、湘烟万顷,断虹残照。
彩舫凌波分飞后,别浦菱花自老。
问锦鲤、何时重到。
楼迥层城看不见,对潇潇、暮雨怜芳草。
幽恨阔、楚天杳。
危楼云雨上,其下水扶天。
群山四合,飞动寒翠落檐前。
尽是秋清栏槛,一笑波翻涛怒,雪阵卷苍烟。
炎暑去无迹,清驶久翩翩。
夜将阑,人欲静,月初圆。
素娥弄影,光射空际绿婵娟。
不用濯缨垂钓,唤取龙宫仙驾,耕此万琼田。
横笛望中起,吾意已超然。
麦秀连云,桑枝重绿,史君佳政流传。
凤衔丹诏,来自九重天。
千里欢腾祖帐,棠阴外、多少攀辕。
津亭路,紞如五鼓,难驻邓侯船。
光华,家世事,门中列戟,圯上遗编。
况建炎勋业,图画凌烟。
此去朝端济美,看平步、两两台躔。
须知道,中兴盛治,主圣赖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