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天临翠辇,鸳侣集华簪。
广学心常切,因文道可寻。
横汾阴岂昔,来泮水犹今。
礼乐于焉盛,觥罍取次斟。
诗惭得珍字,辞喜献官箴。
返辔重城暮,犹闻歌诵音。
木天临翠辇,鸳侣集华簪。
广学心常切,因文道可寻。
横汾阴岂昔,来泮水犹今。
礼乐于焉盛,觥罍取次斟。
诗惭得珍字,辞喜献官箴。
返辔重城暮,犹闻歌诵音。
此诗描绘了乾隆九年秋季,皇帝弘历重修翰林院并亲临视察的盛况。首联"木天临翠辇,鸳侣集华簪"以生动的意象展现皇家仪仗的庄重与文人学者的聚集,犹如鸳鸯群集华丽的冠冕,气氛典雅。"广学心常切,因文道可寻"表达了对学问的热忱和对文道的追求,体现出朝廷对学术的重视。
"横汾阴岂昔,来泮水犹今"暗指昔日帝王行踪,如今翰林院依然延续着教育和文化的传承,强调历史的延续性。"礼乐于焉盛,觥罍取次斟"则描绘了宴会的热闹场景,礼仪音乐繁盛,酒杯交错,显示出皇家的豪奢与文人的欢聚。
"诗惭得珍字,辞喜献官箴"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参与这样的盛会感到荣幸,同时又以献诗的方式表达对官员的规劝和建议。最后,"返辔重城暮,犹闻歌诵音"以傍晚归程中仍能听到吟诵之声结尾,留下余音绕梁之感,体现了文化氛围的浓厚。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皇家翰林院的景象,既展现了皇家气象,也寓含了对学术与文化的尊崇,体现了弘历皇帝的文化修养和对文教的重视。
山阴不得见,见期在东阳。
东阳忽岁华,欲往又阻长。
贻书辄无报,有便复寄将。
以君懒於书,我岂望得当。
永怀十年别,动止曾莫详。
君貌今何如,孰与我老苍。
就使白发同,脚力谁弱强。
日饭米多少,饮酒可几觞。
尚能甘寝耶,比之昔对床。
嫂氏亦晚景,吾妇伯姊行。
为君过客频,膏沐当不常。
有儿若干人,已未胜冠裳。
但要能譍门,勿问鄙与臧。
一纸细说似,慰此遥相望。
末乃及田舍,何有还何亡。
丞郡禄已厚,岂不可小康。
忆昔夜梦君,托交少年场。
竦身而欣髯,眸子烱烱光。
依然论时事,悲壮泪以滂。
我方闭门嬉,谒至即暂忙。
婆娑松竹下,细数秋叶黄。
旧志益凋落,群书半遗忘。
请君勿他及,却使我意伤。
《怀同舍石天民编修》【宋·陈傅良】山阴不得见,见期在东阳。东阳忽岁华,欲往又阻长。贻书辄无报,有便复寄将。以君懒於书,我岂望得当。永怀十年别,动止曾莫详。君貌今何如,孰与我老苍。就使白发同,脚力谁弱强。日饭米多少,饮酒可几觞。尚能甘寝耶,比之昔对床。嫂氏亦晚景,吾妇伯姊行。为君过客频,膏沐当不常。有儿若干人,已未胜冠裳。但要能譍门,勿问鄙与臧。一纸细说似,慰此遥相望。末乃及田舍,何有还何亡。丞郡禄已厚,岂不可小康。忆昔夜梦君,托交少年场。竦身而欣髯,眸子烱烱光。依然论时事,悲壮泪以滂。我方闭门嬉,谒至即暂忙。婆娑松竹下,细数秋叶黄。旧志益凋落,群书半遗忘。请君勿他及,却使我意伤。
https://shici.929r.com/shici/vrK4SCQV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