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年十三四,蚤以奇童称。
奉诏入翰林,时人羡登瀛。
甲第岂不贵,中书地亦清。
终为遗珠叹,不使四海惊。
我年虽稍长,学业竟何成。
送君沧江去,江树远含情。
君年十三四,蚤以奇童称。
奉诏入翰林,时人羡登瀛。
甲第岂不贵,中书地亦清。
终为遗珠叹,不使四海惊。
我年虽稍长,学业竟何成。
送君沧江去,江树远含情。
此诗《送杨应宁三首(其二)》由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描绘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与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
首句“君年十三四,蚤以奇童称”,赞美友人自幼便才华出众,早被世人誉为奇才。接着“奉诏入翰林,时人羡登瀛”两句,描述友人因才华横溢而受到朝廷的青睐,得以进入翰林院,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这里巧妙地运用了“登瀛”这一典故,形象地表达了友人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成就。
“甲第岂不贵,中书地亦清”两句,进一步赞扬友人所处环境的尊贵与清雅。甲第,指贵族府邸;中书,即中书省,是古代官署之一,地位显赫。这两句既是对友人身份的肯定,也暗含对其人格高洁的赞赏。
然而,“终为遗珠叹,不使四海惊”两句转折,诗人感慨友人虽才华横溢,却未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其全部光芒,留下了一丝遗憾。这种遗憾不仅关乎友人的个人命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使用的局限性。
最后,“我年虽稍长,学业竟何成。送君沧江去,江树远含情”四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学业无成的自谦,以及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诗人将情感寄托于送别场景,通过江水和江边树木的形象,营造出一种深沉而悠远的离别氛围,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细腻。
综上所述,《送杨应宁三首(其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友人才华的由衷赞叹,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些许无奈和感慨。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