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晏桥山路,风凄薄暮天。
珠襦函夜月,石马锁寒烟。
尊谥高千古,陵祠享万年。
遗民念恩泽,犹想奏薰弦。
岁晏桥山路,风凄薄暮天。
珠襦函夜月,石马锁寒烟。
尊谥高千古,陵祠享万年。
遗民念恩泽,犹想奏薰弦。
这首明代王英的《仁宗昭皇帝挽词》描绘了一幅深沉而肃穆的画面。首句“岁晏桥山路”,通过“岁晏”和“山路”暗示了季节已晚,路途艰辛,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接着,“风凄薄暮天”进一步强化了傍晚时分的冷风带来的悲凉感。
颔联“珠襦函夜月,石马锁寒烟”运用了象征手法,"珠襦"象征皇后的服饰,"函夜月"则暗示了仁宗皇帝的陵寝在夜晚月光下显得庄重而神秘,"石马锁寒烟"则描绘了陵墓前孤独的石马被寒烟笼罩,增添了哀思与寂静。
颈联“尊谥高千古,陵祠享万年”高度评价了仁宗皇帝的声名和后世对他的祭祀,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尊谥”即崇高的封号,“高千古”意味着其声誉将流传千秋万代;“陵祠享万年”则预祝他的陵寝将长久受到人们的祭拜。
尾联“遗民念恩泽,犹想奏薰弦”揭示了百姓对仁宗皇帝的深深怀念,他们仍然记得他的恩德,仿佛能听到那些赞美他的音乐(“薰弦”可能指祭祀时的乐曲),表达了人民对他的深深敬仰和感激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寓情,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展现了对仁宗皇帝的崇高敬意和哀思。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