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榴丹橘春冬天,课酒行歌意醒然。
薄俗谩通人意过,冥将物理信流年。
青榴丹橘春冬天,课酒行歌意醒然。
薄俗谩通人意过,冥将物理信流年。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大钦所作的《遣兴十二首》中的第十首。诗中描绘了春天里青绿的石榴和红色的橘子,生机勃勃的景象与诗人饮酒唱歌的情景相映成趣,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心灵自由的状态。
“青榴丹橘春冬天”,开篇以“青榴”和“丹橘”为意象,不仅描绘了春天的色彩斑斓,也隐喻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这里的“青”和“丹”分别代表了绿色和红色,分别对应着石榴和橘子的颜色,既形象又富有象征意义。
“课酒行歌意醒然”,紧承上句,描述了诗人在这样的春日里饮酒作歌的情景。这里的“课酒”并非指学习饮酒,而是借酒助兴,表达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自在。“行歌”则展现了诗人漫步于自然之中,以歌声与自然对话,体现出一种与世无争、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
“薄俗谩通人意过”,这一句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在“薄俗”(浅薄的习俗)面前,诗人认为人们往往过于追求表面的和谐,忽略了内心的真实感受。这反映出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冥将物理信流年”,最后两句转而抒发了对自然规律和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似乎在冥想中领悟到,自然界的运行自有其规律,时间的流逝不可阻挡。这种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写和深邃的人生哲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