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次寒山外,人家霁雨中。
饥鹰蹲落照,危叶颤西风。
墙缺青山补,桥欹白水通。
丰年闻好语,倚杖问蓑翁。
野次寒山外,人家霁雨中。
饥鹰蹲落照,危叶颤西风。
墙缺青山补,桥欹白水通。
丰年闻好语,倚杖问蓑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乡村晚景图。首句“野次寒山外,人家霁雨中”以寒山与雨后初晴的人家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寂寥的氛围。接着,“饥鹰蹲落照,危叶颤西风”两句,通过饥鹰在夕阳下静待猎物和树叶在秋风中摇曳的画面,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动态感,同时也暗示了季节的更迭和生命的循环。
“墙缺青山补,桥欹白水通”则展现了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存,青山填补了墙的缺口,白水通过弯曲的小桥,既体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巧妙利用。最后,“丰年闻好语,倚杖问蓑翁”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农人生活的关注和尊重,通过与蓑衣老翁的对话,传达出对乡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金代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既有对自然美的赞叹,也有对农耕文明的颂扬,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游山如读书,深浅皆可乐;道边小精舍,亦自一丘壑。
凄凉四十年,始复重著脚。
老僧逝已久,讲座尘漠漠。
当时童子辈,衰鬓亦萧索。
扫壁观旧题,岁月真电雹。
文章卑不传,衣食窘如昨。
出门意惘然,辽海渺孤鹤。
甲午五月之庚寅,渊鱼跃起三江津,震雷霪雨夜达晨,我知决定非凡鳞。
人生富贵不逮亲,万钟五鼎空酸辛。
少年得禄羞常珍,调节滋味躬爨薪。
彻食奉盥授帨巾,此乐岂复论贱贫。
嗟我不孝负鬼神,俯仰二纪悲如新。
仕宦空饱息与嫔,左右供养无复辰。
子行射策对枫宸,彩衣楚楚映华绅。
泝江亟归娱老人,切勿著意长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