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见何堪又别离,萧条况值暮秋时。
无才报国惭空老,有约归田叹已迟。
风悴井边梧树叶,雨乾篱下菊花枝。
空缄徒有寒温问,不敢烦君寄故知。
乍见何堪又别离,萧条况值暮秋时。
无才报国惭空老,有约归田叹已迟。
风悴井边梧树叶,雨乾篱下菊花枝。
空缄徒有寒温问,不敢烦君寄故知。
这首明代诗人李昌祺的《送曾行人还京(其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曾行人的深深惜别之情,以及自己年华老去、无法实现报国之志的感慨。首句“乍见何堪又别离”,直接点出相见的短暂和离别的无奈,情感基调悲凉。接着,“萧条况值暮秋时”描绘了凄清的秋景,寓情于景,增添了离别的伤感。
“无才报国惭空老”流露出诗人的自责与无奈,他感到自己没有足够的才能来为国家效力,只能空度岁月。而“有约归田叹已迟”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因时日已晚,感叹未能早些实现归隐的愿望。
后两句“风悴井边梧树叶,雨乾篱下菊花枝”通过描绘秋风中凋零的梧桐叶和雨后干枯的篱笆下菊花,进一步渲染了孤寂落寞的氛围。最后,“空缄徒有寒温问,不敢烦君寄故知”表达了诗人虽然心中挂念,却不敢麻烦友人传递问候,怕打扰对方,更显出友情的深沉。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送别为契机,抒发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和国家情怀的交织感慨,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翠盖千重,青钱万叠,雨余绿涨银塘。
藕花无数,高下斗芬芳。
浑似华清赐浴,温泉滑、洗出真香。
何妨更,合欢连理,高压万芝祥。
风流,贤太守,当年奏瑞,盛事名堂。
好是琉璃池上,一片宫妆。
况有薰风解愠,流霞泛、丝竹成行。
依莲暇,联珠唱玉,应不愧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