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苦爱醒,是恶知醉意。
即有解醉者,惟与酒为比。
醉可令人远,不在曲蘖事。
萧萧竹数竿,廉虚寡外嗜。
清疏见妙理,其志谅可异。
真得茗之神,醉醒各有寄。
余亦沃醉泥,笑彼独醒类。
然非公荣俦,不饮亦无寐。
竹醉以得雨,雨多竹如睡。
醉竹竹萧散,醉雨雨苍翠。
我醒起对竹,欣然忘醉思。
不知竹醉日,竹与我谁醉。
众人苦爱醒,是恶知醉意。
即有解醉者,惟与酒为比。
醉可令人远,不在曲蘖事。
萧萧竹数竿,廉虚寡外嗜。
清疏见妙理,其志谅可异。
真得茗之神,醉醒各有寄。
余亦沃醉泥,笑彼独醒类。
然非公荣俦,不饮亦无寐。
竹醉以得雨,雨多竹如睡。
醉竹竹萧散,醉雨雨苍翠。
我醒起对竹,欣然忘醉思。
不知竹醉日,竹与我谁醉。
这首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名为《竹醉日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对竹子在雨后醉态的独特观察和感悟,以及自己在竹林中的醉醒体验。
诗的开篇“众人苦爱醒,是恶知醉意”,表达了诗人对世人过于追求清醒状态的不解,认为醉意或许也有其独特的魅力。接着“即有解醉者,惟与酒为比”则暗示了诗人对酒与醉之间关系的理解,认为解醉如同解酒,两者相辅相成。
“醉可令人远,不在曲蘖事”一句,诗人进一步阐述了醉意带来的超脱与自由感,并非仅仅源于酒精的作用。随后,“萧萧竹数竿,廉虚寡外嗜”描绘了竹子的清雅形象,与诗人内心的淡泊与高洁相呼应。
“清疏见妙理,其志谅可异”赞美了竹子的自然之美与内在的哲学智慧,暗示了诗人对竹子品格的敬仰。“真得茗之神,醉醒各有寄”则将茶与酒相提并论,表达了诗人对不同状态下的内心寄托与追求。
“余亦沃醉泥,笑彼独醒类”展现了诗人自己在醉与醒之间的游离状态,对他人过分执着于清醒表示了一丝调侃与理解。“然非公荣俦,不饮亦无寐”则表明了诗人并非真正的酒徒,但通过饮酒来寻找心灵的慰藉。
最后,“竹醉以得雨,雨多竹如睡。醉竹竹萧散,醉雨雨苍翠”描绘了雨后竹林的醉态,竹子似乎在雨中得到了某种释放,而雨水也因竹子的存在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
“我醒起对竹,欣然忘醉思。不知竹醉日,竹与我谁醉”则表达了诗人与竹子之间超越了物质界限的精神交流,以及对竹子醉态的欣赏与共鸣。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以及自我状态的独特见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