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名远碧恰相宜,几席之间万顷披。
河伯涛声争击鼓,轩皇圣躅俨垂碑。
智仁并乐兼山水,高下齐观忘险夷。
即渐风光临上巳,浴沂点也岂游嬉。
斋名远碧恰相宜,几席之间万顷披。
河伯涛声争击鼓,轩皇圣躅俨垂碑。
智仁并乐兼山水,高下齐观忘险夷。
即渐风光临上巳,浴沂点也岂游嬉。
这首诗描绘了远碧斋的环境与氛围,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闲适与超脱。首句“斋名远碧恰相宜”,点明了斋名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远碧之名仿佛预示着这里环境的清新与深远。接着,“几席之间万顷披”一句,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斋内视野的开阔,仿佛万顷之地尽收眼底,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河伯涛声争击鼓,轩皇圣躅俨垂碑”两句,运用典故,将自然界的壮丽景象与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巧妙融合,既表现了自然的雄浑与历史的厚重,又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深刻感悟和高度评价。
“智仁并乐兼山水,高下齐观忘险夷”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智慧与仁爱的追求,以及在山水间寻求心灵寄托的愿望。这里的“高下齐观”不仅指自然景观的高低错落,更寓意着诗人超越了世俗的高低,达到了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最后,“即渐风光临上巳,浴沂点也岂游嬉”两句,通过描述春日的美景和人们在沂水边沐浴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诗中所营造的轻松愉悦、超凡脱俗的氛围。这里的“浴沂点也岂游嬉”暗示了诗人认为这种生活不仅仅是简单的游玩,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升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远碧斋环境的描绘,以及对自然、历史、人文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清代文人雅士风格的典型体现。
我今即有湖南役,准拟扁舟泊耒阳。
敬谢此图非久别,会倾桂酒奠椒浆。
天公知君有此画,要遣题诗与当价。
故令欲雪还弄晴,尽日神机不容暇。
毫端自出右丞维,孙郎一见欣得之。
写真命意两俱盛。
昔我过此屋,四壁蔽莫窥。
屋外何所有,榛草连污池。
今我重来过,壁去檐竹垂。
榛草既除屏,洿池出涟漪。
檐前复何有,江上山参差。
山穷望不穷,所恨眼力遗。
主人要命名,名泛境不随。
昔闇今则廓,曰廓咸谓宜,慨兹一室尔,系在治不治。
除昏与致明,可不念已为。
游焉且息焉,舍斯复何斯。
岂惟君是规,我亦因得师。
山无古今异,亭有废兴因。
地迥轮蹄隔,官閒鸥鸟驯。
仆碑还屋壁,老柳困樵薪。
载酒论文处,重来感叹频。
寒厅冷日不能暄,杯酒时须手自温。
赖有好诗频送我,能教病眼洗眵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