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霜鬓为神州,士马精研耀上游。
手足不曾头目捍,痏痈翻作腹心忧。
书生自有西凉簿,神笔空传上将猷。
台迹未荒宾客在,九京遗恨已千秋。
当年霜鬓为神州,士马精研耀上游。
手足不曾头目捍,痏痈翻作腹心忧。
书生自有西凉簿,神笔空传上将猷。
台迹未荒宾客在,九京遗恨已千秋。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诗人陈曾寿所作的《过洪山阅兵台下》。诗中,诗人回忆起往昔岁月,自己为保家卫国,霜鬓已白,致力于军事研究,意气风发地在上层领导岗位上贡献力量。然而,他感叹自己并未亲自上阵杀敌,而是以文书工作支持前线,这让他内心充满忧虑。他自嘲为“书生”,虽有策略才华,却未能亲身参与实战,只能通过笔墨传递将领的作战计划。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对阅兵台遗迹的感慨,尽管台址犹在,但那些曾经在此决策的宾客已不在人世,诗人对未能实现的壮志和历史的遗憾之情贯穿千秋。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个人的无奈,又有对历史的反思,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时局的沉思。
澄之不清淆不浊,一水遥遥隔芳躅。
长虹驾空石砺齿,兴来踏月深怀企。
几日离居鄙吝生,两心相印槃阿矢。
由来处士虚声尚,隐囊玉尘标清望。
论治要争伊吕先,抗怀宛在黄农上。
岂知家国误虚谈,正坐身心习疏放。
责实知谁副盛名,汪波千顷汝南清。
朝廷自著钩党籍,乡里终留月旦评。
角巾垫处停华毂,一见倾心写金玉。
对客谁夸御李来,入林岂信攀嵇独。
想见扶阑并辔游,渺渺烟波人上头。
赠芍已忘周岁月,题桥谁续汉春秋。
桥下丰碑作人语,似记前贤曾住处。
峻极嵩高入望遥,流水无声背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