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住炉峰下,书堂对药台。
斩新萝径合,依旧竹窗开。
砌水亲开决,池荷手自栽。
五年方暂至,一宿又须回。
纵未长归得,犹胜不到来。
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
曾住炉峰下,书堂对药台。
斩新萝径合,依旧竹窗开。
砌水亲开决,池荷手自栽。
五年方暂至,一宿又须回。
纵未长归得,犹胜不到来。
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淡泊明志、隐逸山林的生活状态。开篇“曾住炉峰下,书堂对药台”两句,通过具体的地理环境和居所设置,勾勒出一个文人墨客的生活场景。"斩新萝径合,依旧竹窗开"则表明诗人在这宁静之地,不仅有着自己的小路,而且还保持着一份对自然的尊重与和谐。
"砌水亲开决,池荷手自栽"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他亲自动手修筑小桥流水,种植莲藕,这些动作不仅是劳作,更是对自然美好的享受和参与。"五年方暂至,一宿又须回"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时间的感慨和对远行的无奈。
最后两句“纵未长归得,犹胜不到来。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表达了即便不能长久居住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也不如能够到访一次。在这里,“君家白鹿洞”指的是朋友李十使君的家,而“闻道亦生苔”则是说连那里的路途都能长出青苔,显得分外亲切。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友人的深厚情谊。语言朴实而富有画面感,情感真挚而又不失文采,是白居易擅长的风格。
幼无孝悌称,老无恩泽施。
唯有近先茔,一死乃其宜。
诸君苦留连,雅意金兰期。
我自无遐福,形骸变焦痿。
生平尚求友,得友还差池。
中怀起愁叹,欲别难为辞。
试将问吾庐,何日当西之?
缓急有拟议,行止更无疑。
作诗叙恳款,为报吾亲知。
步幽遐。屧廊黄叶,西风响出樵车。
叹断壁仓皇残霸,好山分付名娃,月明自斜。
秋容相对仓华。眉黛依稀岫萼,髻鬟散作云花。
问鹿迹荒台,何年枯藓,马蹄片石,谁家芳草,空馀歌舞销尘故国,登临费泪天涯。
黯流霞。飘零满溪旧纱。
斗玉花田,题璚梅岭,清词绣遍蛮弓。
梦换萝衣,倦怀乌帽尘笼。
故山落尽荼蘼雪,怕燕归、还误东风。
谩销凝,暗草池尊,乱叶楼钟。
苍梧旧迹追遗赏,忆呼猿烟语,招鹤云踪。
一掬寒湫,采珠应叹江空。
袖中重见沧州槁,倩夜弦、弹泪鲛宫。
感年芳、红雨桄榔,碧月芙蓉。
年涯草草,又绿到江梅,暗吹残雪。冻枝自折。
正风镫历乱,酒醒时节。涴地芳华,倦客伤春更切。
笛边月。唤一片梦云,都被愁叠。幽事今杳绝。
记醉玉西湖,踏歌双楫。乱花散叶。
作荒波皱翠,替人呜咽。有限柔魂,曲里能销几别。
艳欢歇。问吴鸥、旧情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