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高一尺魔千丈,吠怪憎贤古已然。
尼父周游曾削迹,达摩面壁辍谈禅。
精金岂却炉锤鍊,大任须从穷饿肩。
独倚江楼观万汇,春来无处不芳妍。
道高一尺魔千丈,吠怪憎贤古已然。
尼父周游曾削迹,达摩面壁辍谈禅。
精金岂却炉锤鍊,大任须从穷饿肩。
独倚江楼观万汇,春来无处不芳妍。
此诗《感赋》由清末近现代初的巨赞所作,以“道高一尺魔千丈”开篇,巧妙地运用了佛教中的“道”与“魔”比喻人生道路上的正邪对立,形象地表达了在追求真理与正义的过程中,困难与挑战并存的主题。接下来的“吠怪憎贤古已然”,则进一步阐述了历史上对正直之人的误解与非议自古就有,强调了坚守信念的重要性。
“尼父周游曾削迹,达摩面壁辍谈禅”两句,分别引用了孔子周游列国而不得志和达摩面壁九年以求禅悟的故事,通过历史典故的对比,表达了在追求理想与真理的道路上,可能会遭遇挫折与孤独,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精金岂却炉锤炼,大任须从穷饿肩”则以精金需经炉火锤炼方显其质,比喻人需经历磨难才能成长,承担重任。这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反思,也是对社会进步的一种期待。
最后,“独倚江楼观万汇,春来无处不芳妍”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画面,寓意着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保持平和与乐观,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艰难与美好,以及在逆境中坚持自我、追求真理的价值。